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关注情绪问题 促进心理健康

2025-10-10 17:34 来源:青岛市中医医院(青岛市海慈医院)
分享到: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当前社会节奏快、社会压力增大,焦虑、抑郁情绪凸显,也有部分人群对心理问题存在认知误区,不愿就医,导致病情贻误。

虽然市民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在不断提升,但仍存在部分人因偏见对看心理医生的行为抱有歧视,这本质上源于对心理问题的不了解。

专家指出,焦虑情绪不等于焦虑症,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当我们意识到心理不舒服时主动寻求帮助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正常方式,不该被贴上负面标签。与此同时,掌握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并主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内容。

当出现抑郁情绪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1.首先要允许情绪的存在,不否定自己的情绪。抑郁情绪是心理发出的信号,就像是身体感冒时的疲惫感一样,我们的心理也“感冒”了,需要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感受了。同时,当我们的家人有抑郁情绪时,不要认为这是他“矫情”、“软弱”的表现,认同并接纳它的存在,更有利于减轻当事人的心理负担。

2.用“小事情”打破“无力感”。抑郁情绪容易使人陷入什么都不想做的状态,在很多事情面前都不再感兴趣,只想懒懒地躺着。此时,从最简单的小事做起,例如:动手整理一下不需要的东西,吃一顿自己喜欢的大餐,去户外晒晒太阳,靠窗而坐,脑袋放空,看人来人往等,这些细小的行动能够慢慢激活身体的感知力,打破无力的状态。

3.主动“连接”外界,与可信任的人待在一起。当我们有抑郁情绪时更想独处,但过度孤立会加重情绪状态。对此,我们可以找朋友或家人聊聊天,或者只是待在一起,不用强迫自己社交,让自己感受到周围的温暖和被爱即可。

当出现焦虑情绪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1.学会放松训练。当我们有焦虑情绪时,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手抖脚抖等身体反应。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呼吸训练法进行自我放松,比较常用的是“478呼吸法”,即用鼻子深吸4秒,憋气7秒,再用嘴慢慢呼出8秒,重复3-5次可有效平复心情。

2.打破“灾难化思维”。焦虑的核心来源是个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过度担忧,焦虑的个体往往想到的是最坏的结果,对此,我们可以采用驳斥焦虑的方法“我担心的事情真的会发生吗?”或者正视焦虑的方法“如果真的发生,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应对?”通过具体的提问,把模糊的焦虑转化为清晰的问题,减少更多的内耗。

3.找回安全感。焦虑时的担忧状态会打破内心稳定的心理预期,让人产生“无法应对”的心理感受,此时可以做一些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如:给绿植浇一次水,整理一下桌面等,通过感官聚焦当下,能重建内心的安全感,从而缓解内心的慌乱。

如果我们的焦虑、抑郁情绪频繁出现并持续时间过长,已经对学习、工作或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影响到睡眠、饮食等日常行为活动,一定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避免情绪的累积。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