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是第29个“世界关节炎日”,主题为“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致残”。
青岛市海慈中医医疗集团骨关节与运动医学科主任万修阳介绍,关节炎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作为全球头号致残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我国关节炎患者已超1亿,其中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类型尤为常见。
一、关节炎的中西医认知:从“痹证”到精准分型
《黄帝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将关节炎归为“痹证”范畴,分为风寒湿痹、热痹等类型,强调“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中医认为,关节炎多因正气不足、外邪侵袭、痰瘀互结所致,需通过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调和气血等综合调理。
西医视角:关节炎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包含100多种类型的关节炎症性疾病,常见类型包括:
1.骨关节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负重关节(膝、髋)易受累,表现为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严重者关节变形。
2.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30-50岁女性高发,对称性小关节(手指、腕)肿痛、晨僵,可致关节畸形。
3.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沉积引发急性红肿热痛,多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常于夜间发作,与高嘌呤饮食相关。
二、关节“预警信号”:别等疼痛才行动,若出现以下症状,请及时就医
1.关节反复疼痛:关节急性炎症时皮肤发红、肿胀、皮温升高,活动时疼痛加剧。活动后加重,休息不缓解。
2.晨僵或肿胀:晨起关节僵硬超30分钟,或关节活动范围缩小,或关节无故肿胀。
3.活动受限:上下楼困难、蹲起费力,甚至关节变形。
4.高危人群:
中老年人(骨关节炎高发);
肥胖、久坐、缺乏运动者;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风险为男性3倍);
饮食不节、酗酒或家族病史者(痛风风险高)。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标本兼治,个性化方案
1.西医治疗:
急性期: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关节腔注射润滑关节。
慢性期:生物制剂等调节免疫(类风湿关节炎);降尿酸药物(痛风)。
手术干预:关节镜清理术、关节置换术适用于严重损伤患者。
2.中医特色疗法:
内服方药:
类风湿关节炎:祛风除湿方(如羌活地黄汤)调节免疫。
骨关节炎:补肾壮骨汤(杜仲、牛膝)强筋健骨。
痛风:清热利湿方(土茯苓、萆薢)降尿酸。
外治法:
针灸推拿: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
中药涂搽:将中医散剂涂擦于关节表面,辅以烤灯加热,可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等功效。
中药熏蒸:将中药蒸煮后以热疗、汽疗方式将中药离子渗透至关节。
小针刀治疗:小针刀既有针刺的效应,又有刀的松解作用,能够改善关节周围微循环,减轻炎性渗出,从而消除肌肉痉挛,缓解关节压力,减轻疼痛。
康复调理:八段锦、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增强肌力,配合关节功能训练。
四、科学护关节:从日常做起从细节做起,延长关节寿命
1.减负与保暖:
控制体重:BMI>24会增加关节压力,每减重1公斤,膝关节压力减少3-4公斤。
避免久蹲久跪:此类动作对膝盖压力达体重的8倍,建议不超过10分钟。
关节保暖:寒冷易诱发炎症,秋冬可佩戴护膝,避免空调直吹。
2.适度运动,强化肌肉
推荐运动:游泳、骑自行车、靠墙静蹲(增强股四头肌)、直腿抬高(锻炼下肢力量)。
避免损伤:减少爬山、爬楼、深蹲;运动前充分热身,穿缓冲性好的鞋子。
3.合理饮食与生活方式
忌高嘌呤:痛风患者需限制动物内脏、海鲜、酒精,每日饮水>2000ml。
骨关节炎患者多补钙、维生素D(如牛奶、鱼类)。
抗炎饮食:多摄入深海鱼、西兰花、猕猴桃等富含Omega-3和维生素C的食物。
五、专家提醒:早诊早治是关键!
关节炎早期症状易被忽视,许多患者因延误治疗导致不可逆损伤。若出现持续关节肿痛、晨僵超过30分钟、活动受限,请及时至骨科就诊,通过血液检测(如类风湿因子、尿酸)、影像学检查(X线、MRI)明确诊断。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急性期以西药快速控制炎症,缓解期配合中药调理体质;针灸、理疗等外治法减少药物依赖,降低副作用;个体化方案兼顾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
关节炎虽为慢性病,但通过科学防治,完全可控制病情、延缓进展。值此世界关节炎日,我们呼吁公众关注关节健康,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若您或家人正受关节问题困扰,可以到集团骨关节与运动医学科门诊咨询,中西医结合团队将为您量身定制健康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