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胃肠早癌不可怕,消化内镜微创“拆弹”,解决胃肠道大问题——京青专家联手排忧解难

2024-05-15 09:35 来源: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分享到: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消化道肿瘤患者确诊时,已经属于中晚期。其实,如果能够及时发现,90%的早期消化道肿瘤可以根治,胃肠镜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十分重要。

以往,胃肠道肿瘤需传统手术方式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整剥离病变的同时,保留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近3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消化内科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以张黎明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帮助下,常规开展ESD微创技术,给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将胃肠道早癌等病变消灭在“萌芽”状态。

胃部ESD手术 微创治愈56岁患者胃癌前病变

患者张先生(化名)在当地医院例行胃镜检查时,提示胃占位性病变。到北京大学人民青岛医院消化内科进一步检查,发现张先生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胃黄色瘤,部分腺体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胃部癌前疾病多数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经过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过程,逐渐发展成胃癌。重度异型增生比较危险,属于癌前病变,胃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才能防止病情继续恶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张黎明教授根据患者病情,决定在静脉麻醉下进行胃ESD手术治疗,完整剥离了18*18mm大小的胃部病变,避免了进一步发展成晚期胃癌,给患者排除了一大隐患。

食管ESD手术  胃反酸、烧心,意外发现食管肿物和胃息肉

53岁的张女士(化名)感觉胃部反酸、烧心,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消化内科就医。胃镜检查结果提示:食管粘膜下隆起,胃底有3枚4mm-8mm息肉。

食管肿物及胃结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在某些情况下,结肠或胃息肉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是癌变。张黎明教授为张女士进行食管肿物ESD术及胃息肉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病变为食管平滑肌瘤。

直肠ESD手术 警惕便血、便意频繁等症状

26岁的姑娘小刘(化名)因便意频繁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消化内科就医。电子结肠镜发现,患者直肠近肛门处有一个8*8mm粘膜下肿物,质地较硬,怀疑消化道早癌,随后住院,患者接受了ESD手术,术后病理结果为神经内分泌肿瘤。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微创治疗技术体表无创伤、最大限度地保留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适用于胃肠道多个部位病变治疗,使得ESD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ESD主要适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1.消化道早期癌

2.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超过10mm的息肉)

3.消化道粘膜下肿瘤

消化道肿瘤早期往往“悄无声息”,不易察觉,尤其对于高危人群来说,要增强筛查意识,以免错过早发现、早治疗的最佳时机。胃镜肠镜是早期发现消化病变的最直观准确的方法。年龄大于40岁,建议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当有以下情况时,更要及时进行内镜检查:一是出现原因不明贫血、便血或大便化验潜血阳性;二是有不明原因的腹泻、腹痛、食欲下降、体重下降;三是有胃肠肿瘤家族史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专家王智峰教授和内镜中心主任张黎明教授常年在青岛医院开展坐诊、查房、手术、疑难病例讨论等工作,不仅使用ESD成功完成常见胃肠道早期肿瘤治疗,还针对疑难杂症组建了由消化内科牵头,与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组成消化疾病MDT平台,主要负责消化系统肿瘤的多学科协作治疗和疑难病例会诊,定期进行MDT讨论,为全国各地许多疑难疾病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使得众多复杂疑难病患者从中获益。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