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城阳就能找到北京专家做手术,正愁着怎么联系,咱们的医生直接就给联系了北京的付中国教授,大专家来了,我们在社区看病也更放心了……”这份发自患者内心的放心,正是打开医共体建设局面的关键。专家的身影常在基层出现,群众的信任更加深厚;而信任之门更加敞开后,分级诊疗的活力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基层就诊找上北大专家
近日,78岁的张女士(化名)因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需要手术,原本老人家人担心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也不知道去哪里看病,担心找不到权威专家。让他没想到的是,从河套街道大涧社区卫生室初诊开始,医共体驻河套街道的社区卫生首席专家于志和与健康管理专员吴蕾主动介入,通过紧密型医共体,迅速对接北大人民青岛医院骨关节科,最终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著名骨科专家付中国教授为他实施手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专家付中国教授常态化在北大人民青岛医院开展工作,此次让两位不同年龄段的骨折患者重获健康。除了张女士的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他还为一位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
△付中国教授常态化在北大人民青岛医院开展工作
“张女士年事已高,不仅有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还伴有肝硬化、冠心病、重度骨质疏松、低蛋白血症、心房颤动、肋骨骨折等多种基础疾病,做过肝脏手术和心脏冠脉支架。”北大人民青岛医院骨科专家介绍,为这样的高龄患者实施手术,技术要求很高,付中国教授精准操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关节功能。
转诊之路畅通,就医不再“兜圈子”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不仅让专家资源下沉,更建立起顺畅的上下转诊机制,让老百姓看病少走弯路。
在棘洪滩街道,50多岁的赵姐(化名)因头晕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驻点首席专家安文灿主任给予CT检查后,安排她到青岛医院进行磁共振检查,结果确诊为脑梗。经过一周的精准治疗,赵姐病情稳定后转回街道,由安文灿主任继续提供康复指导。上级医院确诊、基层医院康复,上下联动形成完整闭环,整个过程无缝衔接且均有北大人民青岛医院专家参与,让老百姓的就医体验获得感成色更足。
在上马街道,一位78岁的老人发现自己左侧脸上的痣明显增大。他先到卫生室就诊,通过医共体迅速联系到青岛医院皮肤科并进行了手术,术后病理检查显示为早期基底细胞癌,由于发现及时,目前已治愈。
河套街道62岁的李先生(化名)痔疮两次手术后仍感排便困难。在大涧社区卫生室初诊后,医生通过医共体网络转给河套街道社区卫生中心,驻点专家迅速对接青岛医院肛肠外科。肛肠外科主治医师郝代瑞诊断其为肛门狭窄、直肠黏膜松弛和混合痔并成功实施了手术。术后,医共体驻点专家持续跟踪其康复情况,指导社区医生进行后续照护。
在红岛街道,一位68岁的男性帕金森患者和一位85岁因搬花盆导致脊柱损伤的患者,都通过转诊通道顺利到青岛医院专家门诊就诊。
领导包联、专员驻点,服务更精准
为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北大人民青岛医院构建五级县域医共体联动体系,创新建立“领导包联、专员驻点、医生结对”三级责任体系,为医共体内患者提供整体性、连续性、闭环式的诊疗服务。
目前,青岛医院分管领导分别包联四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第一责任人”;同时向每个街道派驻一名卫生首席专家和一名健康管理专员;在村卫生室层面,推行“一对一结对子”机制,实现网格化管理。组建多学科巡回医疗团队,定期开展诊疗、技术指导及健康宣教,提供“点单式”专家预约服务。
自10月9日起,各街道的卫生首席专家和健康管理专员正式入驻后,院领导立即带领团队开展基层走访调研,了解诊疗需求和服务短板,对接专家坐诊,组织健康义诊。
“现在通过医共体,患者不再迷茫,什么时间找哪个科室、哪位医生,我们都给对接的清楚明白。”北大人民青岛医院驻点上马街道的健康管理专员纪永青说,“这避免了很多疾病因拖延而加重的情况,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随着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启动实施,“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精准转诊”的愿景正加快成为现实。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扎根基层,通过区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正将优质的医疗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基层,为周边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