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mu-mu-妈妈”
“我我我我要喝水”
“老、老、老师、师好”
……
提起孩子的“结巴”问题,很多家长头疼不已。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语言障碍门诊接诊的“口吃”患儿也不在少数。这些孩子除了说话“磕巴”“卡壳”“第一个字很憋”外,还伴有面部的动作,甚至需要手握拳或跺下脚给嘴巴“加油打气”。而家长对孩子反复的“慢慢说”“想好了再说”的提醒纠正,可能导致孩子表达越来越糟糕,有的干脆不愿开口了。
10月22日是国际口吃日。这是一个旨在提高公众认识、消除偏见与歧视的纪念日,也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和接纳口吃者的日子。
口吃是因为说话着急、不专心吗?是模仿他人形成的吗?等孩子长大,口吃就能自行消失吗?今天,让我们暂时放下对“语言流利”的执念,跟随康复科专家的脚步,一同走进口吃者的世界,真正了解什么是口吃,以及我们该如何以尊重与包容的姿态,正确看待和对待它。
孩子表达不流利就是口吃?
口吃是指儿童在语言发育期,言语流畅性明显低于年龄预期,表现为声音、音节、字、或词的重复伴有声音或字词的延长,以及阻断和回避或替换字。伴随症状包括眼睛眨动、下巴抖动及头部的动作等,以此来减轻口吃的程度。并不是所有的不流畅都是口吃。有的儿童,只是在发育过程中,短暂出现“其他不流畅”情况。区别如下:
发现口吃需要马上纠正吗?
儿童口吃典型发病时间为30~48个月。在同一时期,支持执行功能、语言和言语运动控制的神经系统经历了快速蓬勃的发展,大约50%~85%的口吃儿童可不经任何干预措施自然恢复(出现后24~36个月内)。但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干预:
1.家族中有口吃或说话混乱的病史。
2.存在父母/个人的焦虑担忧。
3.儿童对自己的表达不流畅出现负面反应(例如社交窘迫或回避)。
4.儿童正在经历来自他人(例如同龄人、同学、家人)的负面反应。
5.表现出与言语不流畅相关的身体紧张或继发的行为动作(例如眨眼、点头、肢体动作等)。
6.儿童不能有效表达信息/存在其他言语或语言问题。
父母能帮口吃孩子做点什么?
及时就医
出现以上需要干预的情况,及时就医评估;或者宁愿早一些,获得专业的干预意见。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言语-语言团队应用ABA行为分析、口部定位治疗等先进技术,为构音、吞咽、口吃等言语-语言障碍及其他发育障碍患儿提供精准评估与个性化治疗,协同多学科提升康复效果。
家庭干预
✅接受孩子的说话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是像对待正常流利的说话方式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她),营造轻松的沟通环境让孩子说起话来更加自信。
✅以身作则,展示你想要孩子怎么说:放慢语速,使用短句和时常停顿。家长自己先要做到。
✅尽量避免把孩子处于不得不多说的压力下。例如,让孩子说给众人听,或是问他/她很多问题。
✅在孩子要吸引你的注意时,尽量全心的关注,避免孩子因为寻求关注而焦急表达。
✅如果孩子已经有口吃自我意识,而且受到负面情绪影响,家人予积极的情绪支持及安慰。”
专家提醒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语言障碍门诊专家提醒,面对口吃孩子,爱和接纳是最好的良药。一个在充满支持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即使说话不流利,也能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勇敢地表达自己。家长的平静、耐心和智慧,是孩子穿越这片暂时迷雾最亮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