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部、肾内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凭借高效的联动机制、精湛的医疗技术,成功从死神手中夺回一名梗阻性休克患者的生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彰显了多学科协作(MDT)在危急重症救治中的强大力量。
74岁的曲阿姨(化名)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类风湿性关节炎、肺纤维化等病史,近期又因外伤导致左髋关节骨折,长期卧床,生活需人照料。几天前,她在养护院出现发热、头晕,伴恶心、腹痛及排尿困难,体温最高超过39℃。尽管养护院给予抗炎治疗,症状仍未见好转。情况紧急,家属迅速将她送至八医本部院区急诊医学部。
患者入院时已陷入持续高热、意识昏迷,伴有呼吸急促费力和血压偏低等危重症表现。急诊医学部王震医师接诊后,迅速评估病情,完善检查后,发现患者感染指标显著升高,伴有酸中毒,尿素高达36.28mmol/L,肌酐375umol/L,NT-proBNP>35000pg/ml,CT提示胸腔积液、肾脏密度不均伴结石。鉴于患者病情复杂危重,曲阿姨被迅速收治于肾内科病房治疗。
肾内科团队进一步检查,迅速锁定病因:尿路感染合并脓毒症,导致心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尿培养结果显示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患者持续胸闷气促、腹痛,排黑便,尿量减少,白细胞不断攀升,胸水及心包积液增多,血压进行性下降,需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随着病情持续恶化,重症医学科医生紧急会诊,果断决定将患者转入ICU监护治疗——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战役正式打响。
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亮率领团队迅速启动抢救方案:首先稳住呼吸循环,应用高流量氧疗及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和氧合;同时积极寻找并去除病因。经详细梳理病史与检查结果,团队判断患者为大量心包积液引发的心包压塞,合并脓毒症所致的梗阻性及分布性混合休克。病情危急,超声科苏虹副主任与宋智勇医师接到急会诊后火速抵达,在床旁超声引导下紧急施行心包及胸腔穿刺引流。当导管进入心包,大量黄白色脓液持续涌出,短时间内引流量高达450ml,随后胸腔亦引流出大量脓液。随着心包填塞解除,患者心脏搏动逐渐恢复,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
然而,急性抢救只是第一步,患者仍面临严重感染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复杂局面。重症团队迅速联动,打出组合拳:根据药敏结果精准调整抗生素,确保有效杀菌的同时减轻肝肾负担;针对慢性肾衰竭与脓毒症,护理团队立即实施床旁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持续清除毒素与炎症介质,精细调控水电解质,减轻心脏负荷,助力肾功能恢复,为患者织就一张“生命防护网”。同时,个体化方案也应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纠正与肠内营养支持,全面促进器官功能恢复。
在团队的精心治疗与严密监护下,患者病情逐步迎来转机:心包及胸腔引流液减少,感染得到控制;CRRT治疗下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增加;贫血、血小板降低等问题得以纠正,心肺功能日趋稳定。历经一个月的“生死攻坚”,终于迎来曙光。患者顺利转回肾内科后,在李芬主任团队的继续精心照护下康复良好,最终平安出院。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始终强化学科能力建设,为多学科协作奠定坚实技术基础。此次梗阻性休克患者的成功救治,再次印证了医院多学科协作机制的高效与实用。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MDT模式,完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与效率,为更多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让希望在多学科协作的守护中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