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秋节前一天从老家德州赶回青岛制定手术方案”遇上病房里那句亲切的“大爷,上菜了”,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放射介入科的“软硬”双核实力,成为患者张先生(化名)病痛中最温暖的慰藉。近日,医院收到了张先生的一封感谢信,将科室里的点滴温暖,写成了医患之间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2021年,张先生确诊乙状结肠癌并肝转移,四年间,他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先后经历了手术、化疗、放疗、免疫及中药治疗,病情持续进展。2025年9月底,张先生出现梗阻性黄疸,在外院行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后,胆红素未见明显降低,肝区疼痛加重。临近中秋,他因“身体剧痛难忍”急需住院,最终几经周折,住进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放射介入科。张先生在信中写道:“这才让我和家人一直悬着的心有了着落。”科室主任李雷为此中秋节前一天从老家赶回青岛,为张先生实施“胆管引流管置换调整术+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术后复查显示,胆管引流效果良好。

“贵院介入科是我这几年治疗期间遇到的最好的医院科室,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正能量的医院科室,也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服务于民、高度负责的贴心科室。”
张先生在信中不吝赞美之词,而这些评价的背后,是住院期间无数温暖的细节:

从检查报告的反复研判,到治疗方案的多轮讨论,再到中秋当天的手术,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责任与关怀。李雷主任分给患者的家乡月饼,病房里护士的暖心护理,都让张先生倍感温暖。在交流中,他还特别提到两个让他印象深刻的细节——手术台上的“传帮带”和病房里的“烟火气”。

手术台上的“传帮带”
张先生说,手术是局麻下进行,他在台上看到李雷主任一边精准操作,一边给年轻医师张勇创讲解病情细节和操作要领,张大夫有不明白的地方也会随时提出来。这种在手术中教、在实操中学的氛围,也不禁让张先生对放射介入科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频频点赞。
病房里的“烟火气”
“大爷,上菜了!”这是护士钱泓羽给他打点滴时的“暗号”。没有刻板的“输液了”,只有像家人一样的调侃,让满是消毒水味的病房,突然有了“家里客厅”的松弛感。“听着痛感都减轻了。”张先生笑着说。

更让他感动的是年轻护士的“不内耗”:有护士聊起工作,笑着说“上好班睡好觉,患者好了咱就开心”——这份对工作的朴素热爱,没有宏大的口号,却藏着“把平凡事做好”的踏实。

当医术的“硬实力”遇上人文的“软实力”,病房里的每个细节,都成了治愈的一部分。正如张先生信中结尾所说:“将简单、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不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