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呕吐、腹泻……3岁女童琪琪(化名)的症状像极了普通消化道感染,常规抗感染治疗却毫无起色。难道背后另有隐情?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多学科团队敏锐捕捉到异常,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入排查,揪出了潜藏致命风险的元凶,竟是一种少见的以消化道起病的急性系统性血管炎——川崎病。
案例回顾
消化道起病,暗藏风险信号
琪琪入院时,消化道症状格外明显,发热、呕吐、腹胀、腹泻接连袭来,短短几天内,孩子的精神状态便急转直下。感染科团队迅速行动,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加急完善各项相关检查,期待能尽快控制病情。
然而,抗感染治疗并未起到预期效果,琪琪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感染进一步加重,腹胀明显,CT显示琪琪出现了继发性麻痹性肠梗阻。
典型症状相继显现,确诊川崎病
肠梗阻的原因是什么?感染科急请小儿普外科医生会诊。就在大家全力探寻答案时,新的症状出现了:琪琪双眼发红。
“单纯消化道感染很少引起双眼发红。”经验丰富的治疗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关键线索。这一不寻常的症状,让救治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疾病范围。
随后,更多的典型症状相继显现:耳后及腹股沟处出现零星皮疹,双足也有轻微发红、肿胀的情况……这些症状都指向了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系统性血管炎——川崎病。
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感染科又急请心脏中心专家会诊,并完善心脏超声检查。幸运的是,心脏超声结果无异常。要知道,川崎病非常严重的一个并发症就是冠状动脉扩张,甚至部分患儿会并发巨大的冠状动脉瘤并延伸至成人,进而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此次心脏检查无异常,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好消息。
综合所有症状和检查结果,多学科团队最终确诊:这个孩子患上的是特殊的消化道起病的川崎病。
精准救治及时干预,规避并发症
然而,此时琪琪的病情较为严重: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性指标异常升高,电解质紊乱(显著低钠、低钾),肝功能也出现异常……确诊后,治疗团队立刻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及时注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迅速展开,同时辅以抗炎、保肝、补充电解质等治疗措施,全力稳定患儿的内环境。
得益于快速精准的诊断和对症治疗,琪琪的病情很快出现转机:体温迅速降至正常,炎性指标逐渐好转,双眼发红和皮疹的症状也慢慢消退。
几天后,曾经精神萎靡的孩子逐渐恢复了活力,现已康复出院。患儿家属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向治疗团队送上了锦旗,以此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深深谢意。
疾病警示
琪琪成功救治的背后是医生们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敏锐捕捉关键信息,最终锁定病因。这个特殊的病例也让我们对川崎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川崎病作为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急性系统性血管炎,其全身炎性反应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还可能出现冠状动脉扩张、休克综合征和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回顾琪琪的病情,当时他已经出现了精神差、呕吐严重、电解质紊乱、多器官损害等严重症状。参与救治的医生事后回忆,如果再拖延两天,孩子很可能会出现休克等致命危险,后果不堪设想。正是因为多学科协作及时诊断治疗,才成功避免了生命危机,也未出现心脏冠状动脉扩张等危害。
健康提醒
川崎病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临床特征。当孩子出现发热、双侧球结膜充血、唇红、草莓舌、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皮疹(包括卡介苗接种处发红)、手足发红、肿胀、甲周脱皮、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典型症状时,家长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就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就像上述案例中的琪琪患儿,若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且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时,也应警惕川崎病的可能,需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