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遇上“胃息肉”不要马虎!三医及时“斩草除根” 精准打赢消化道早癌“扫雷战”

2022-12-14 17:30 来源: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
分享到:

近日,61岁的王大爷(化名)因上腹部隐痛、腹胀,来到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检查,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发现其胃里竟然长了好几个息肉,于是整个人都紧张起来:为什么我会长胃息肉?会不会癌变?要不要进行手术切除?相信很多患者在看到报告中的“胃息肉”三个字时,都会发出跟王大爷一样的灵魂三拷问,现在就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一下这个长在胃里的东西。

董丽丽主任介绍,胃息肉突出于胃黏膜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发生率为1%-3.69%,一般女性多见于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多见于老年人,可能会伴随慢性胃炎。小的息肉不会引起临床症状,大的息肉会出现一些相关性的症状,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有时候还会出现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胃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胃息肉有癌变的风险,但风险的大小与诸多因素相关,如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程度、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不可一概而论。

1、大小:一般呈正相关,即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1cm的息肉癌变风险可能增加,建议内镜下切除。

2、胃息肉的病理分型比较复杂,以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3种亚型常见。一般情况下,发现息肉应取组织活检送病理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

(1)胃底腺息肉: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有关,其癌变率不到1%。直径<1cm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而直径≥1cm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

(2)增生性息肉:常发生在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的基础上,可能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变风险较低。近年来我国数个较大型研究显示,增生性息肉的异型增生率为0.53%-5.31%,癌变率约为0.3%。40%的增生性息肉可在根治幽门螺杆菌后消退,多数国家推荐息肉直径>0.5cm者要切除。

(3)腺瘤性息肉: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存在较大联系。癌变率较高,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建议进行内镜下切除,并在术后1-2年内定期做胃镜复查。

3、形态:有蒂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息肉癌变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变率较小,呈菜花状或分叶状者癌变率较高;无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坛状易癌变。

4、此外,一般认为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者;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癌变的危险性越大。

胃息肉怎么治疗?

结合胃镜下表现及病理切片结果,尤其是对于病理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疑癌变或已经癌变的胃息肉,需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内镜下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较小的息肉可以行活检钳钳除术、电凝治疗或氩离子凝固术,较大的息肉可以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预防胃息肉“六要”

01要主动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无论有无症状,都主动去做1次胃镜检查。

02要根除

不论何部位、何种类型、或大或小的息肉,都要设法根除,免去后患。

03要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才能最终确定息肉的良性或恶性。

04要注意胃肠道外的异常

有些种类的息肉常伴有胃肠道的异常,如神经系统肿瘤、骨骼及皮肤软组织肿瘤、乳腺、肺、卵巢肿瘤、牙齿发育异常、嘴唇、皮肤紫纹或色素沉着等。

05要注意家人

这里的家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某些胃肠道息肉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若家人中有被确诊为遗传倾向的息肉,应主动去医院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06要复查

属良性者,根除后半年-1年复查1次胃(肠)镜,如无问题,2-5年再复查1次。恶性者,应根治后3个月、6个月、1年各复查1次,无复发者,5年内每半年复查1次。

做胃镜需要注意哪些呢?

检查前禁食8小时,估计有胃排空延缓者,需禁食更长时间,有幽门梗阻者,在检查前2-3天进食流质。曾做过X线胃肠钡餐造影者,3天内不宜作胃镜检查。

上午胃镜检查:前一天晚上8时以后,不进食物及饮料,禁止吸烟。前一天晚饭吃少渣易消化的食物。

下午胃镜检查:当天早上8点前可喝些糖水,但不能吃其他东西,中午不吃东西。如幽门梗阻病人,在检查前一天晚上必须进行洗胃,彻底洗清胃内容物,直到冲洗的回流液清晰为止。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