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秋老虎”来了!这份儿童保健秘籍助萌宝变身“小武松”

2022-08-22 06:30 来源:青岛海慈医疗集团
分享到:

漫长的三伏天即将结束,但往往在处暑尾声还会出现高温天气,也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这种天气早晚凉爽,白天闷热,一天中的温差可能达到10度。北方“秋老虎”属温燥,容易影响人体津液,导致皮肤干燥,眼干咽干等症状。夏秋交替之际,小儿疾病进入多发期。儿童自身的免疫和调节功能较弱,季节交替更容易生病。海慈医疗集团本部儿一科郭晓琳主任介绍,正确照顾儿童的饮食起居,才能安全度过季节转换时期,尽量减少夏秋常见疾病发生的几率。

饮食有“门道”

1、增加蛋白质摄入

天热出汗多,人体内的蛋白质代谢加速。因此给孩子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多吃一些豆制品、蛋类、奶类、鱼、虾、鸡等,这些食物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比较清淡。

2、补充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

立秋后渐渐昼夜温差变大,气候干燥,中医认为“燥邪伤肺”,哮喘体质宝宝多加要注意。且秋季缺乏水分的湿润,常可使宝宝的咽喉、鼻腔有干燥之感,秋燥之邪更易通过口鼻呼吸道或皮肤毛孔而侵犯入肺,从而诱发咳喘。

家长们要注意居室保湿、清洁、通风的工作,以及避免宝宝接触尘螨等过敏原。饮食上还可以适量添加一些润肺、除燥、生津功效的食材,比如莲藕、红枣、银耳、山药、荸荠、百合等。喝水是最直接的补水方法。注意饮水不要过猛、过快、过量,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同时,给孩子及时补充一些产热较少而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如豇豆、黄瓜、鸡蛋、牛奶等。

3、不贪生冷

立秋之后至12月,是婴幼儿发生腹泻的高发时段。不可以过度食瓜类蔬果。中医讲瓜果属生冷,容易伤脾胃,尤其是孩子肠胃功能脆弱,免疫力也低,极容易腹泻。建议家长最好给孩子喝凉白开水,少喝各种饮料。若发生腹泻,可通过小儿推拿、隔药艾灸治疗。

4、多吃“苦”,喝汤粥

此时秋燥开始,苦能坚阴,吃点苦味蔬菜大有裨益。其中,苦瓜富含生物碱、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提神和健胃功能。而汤汤水水更不能被忽略。常见的藕、白萝卜、冬瓜可以入汤;铁棍山药、干莲子可以入粥;秋梨做汤更润肺。

起居有学问

1、不在夜晚开空调

出伏后使用空调要十分注意。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即使要开最好定时,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引起感冒、腹泻等症状。建议家长用空调的时候记得常通风,并定期清洁空调,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万一受凉,在早期可煮一些姜葱汤来帮宝宝祛寒发汗,还可以使用儿一科足浴包泡脚驱寒,并且要留意孩子体温情况,如发热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2、增加睡眠时间

出伏以后,人体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开学在即,督促孩子每晚早早上床睡觉,能调整生物钟,也能增强免疫力。

3、适度运动解秋乏

民间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夏秋交接之后,身体很容易倦怠、乏力。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而且晨起偏凉,家长可以陪伴孩子每天坚持运动,比如散步、慢跑,锻炼鼻黏膜对温差的耐受力。

4、当心蚊虫

入秋后的温度和湿度反而更适合蚊子活动。特别是在户外,孩子被野外的蚊虫叮咬后,会出现红肿,甚至发烧等。建议家长们带孩子出门时记得要做好防蚊措施,比如驱蚊液,儿一科的防蚊香囊也有很好的防蚊虫叮咬效果。

健康有窍门

1、科学穿衣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孩子肺常不足,皮毛屏障功能较弱,易受凉,可以给孩子使用“洋葱穿衣法”,出门最好随身携带薄外套,防止受风。护好脖子、后背、脚部等易受寒的部位,做到在家不光脚。 

2、爱护皮肤防干燥

换季时节,皮肤干燥问题是最恼人的,干性湿疹等易致皮肤瘙痒的问题增多,可以让孩子防暴晒、适当多吃果蔬,尤其是一些“护肤”水果,为身体提供水分、膳食纤维和抗氧化成分,对皮肤健康有利,如蓝莓、奇异果、圣女果等。

3、推拿小窍门

按揉上迎香:睡前按揉上迎香穴1-2分钟,可有效缓解鼻塞、多涕、喷嚏等症状,治疗鼻窦炎、过敏性鼻炎以及鼻腔出血等。

4、食疗方

银莲百合羹

作用:滋燥润肺,补脾宁心,是秋季调理身体的佳品。一般小儿可常食。口燥咽干唇炎或肺燥干咳无痰者,亦可食用。

原料:银耳(雪耳)5克,莲子肉15克,干百合10克,鸡蛋1只,冰糖适量。

做法:银耳浸泡洗净与莲子肉、百合同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清水煮到莲子肉烂,加入鸡蛋、冰糖,待鸡蛋熟后,即可服用。 

薏仁二豆汤

作用:润燥、清热。适合1岁以上的宝宝食用。

原料:红豆、薏苡仁各适量。

做法:将两种食材按照1︰1的比例熬成汤,温热时给宝宝喂食。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