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九月捐献器官,将大爱留在人间,感动了无数人。大家关注不到的是,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又有10多例实施捐献和很多潜在捐献者,这其中串起捐献者家属和红十字会、医院之间的纽带——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他们在背后默默付出,做细微却复杂的各种工作。他们每天奔波在医院和患者之间、在生与死之间、在希望和绝望之间,为逝者与生者打通一条条通道,为生命搭桥,让爱延续。他们被称为生与死的“摆渡人”。昨天,记者采访了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捐献协调员张艳艳,听她讲述工作中的感动。
忙碌>>>
有时要连续工作超48小时
“做协调员已经5年了,手机一直24小时开机,随时都要做好加班或者出差的准备。”张艳艳说,有时候在医院要连续工作超过48小时,只要接到电话就会立即出发,还有的时候凌晨刚到家就接到电话,又得赶快回到医院……这些都习以为常了。
张艳艳的工作是从接触陌生的潜在捐献者及家属开始,一直到实施完捐献的全过程,后期还要整理好档案才算完成。这其中最多的时间是陪伴捐献者家属以及见证捐献者实施捐献的全过程。
“工作中更重要的角色是陪伴者、安慰者,在别人人生中过不去的那个坎上出现,倾听他们的愿望……让他们觉得有肩膀可靠,相信我会帮他们把事情处理得更好。”张艳艳说,让家属在生离死别的那一刻,有一个安慰,哪怕能减轻他们一点点的痛苦,就够了。协调捐献成功,挽救了其他生命固然好,但即便捐献不成功,也并不遗憾,随缘就好。
张艳艳的多数时间不是陪着病人,就是陪着病人家属。“脑死亡病人的生命体征、器官功能等随时都在变化,虽然监护室有医生护士照顾病情,但我作为协调员,也要时刻关注,随时跟家属沟通病情,如果人家来的时候是一个生命状态,你突然跟家属说病人不行了,就很突兀,家属很难接受。”张艳艳说,每个家属在面对自己亲人即将离去的情况下,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人解答,她随时要做好准备,耐心解答家属的各种问题。
感悟>>>
每一次都是灵魂的洗礼
从开始这份工作,张艳艳已经历了数百例捐献者或潜在捐献者的工作,她说,每一例器官捐献者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让人感动。“每一位器官捐献者,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但因为疾病、意外等过早和这个世界告别时,他们用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方法,为自己短暂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捐献器官让生命延续,这种精神是最伟大的。”张艳艳说,所以她非常尊重捐献者及家属,感觉每一次整理完一位捐献者的档案,就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每次感触最深的场景,就是家属填写登记表,摁上手印的时候,短短几分钟的手续,可能这名捐献者家属心里经过了千万次的思绪转变。”张艳艳说,特别是很多家属在沉默后,最终作出这个伟大的决定,说出“同意”两个字的时候,站在对面的她读不出家属心底的想法,却能从家属表情中看到更多的无奈和不舍,可能是对已经确定无法将亲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无奈,还有即将分别的不舍。
“回头我反馈捐献者的家属,家人捐献出的器官救了几个人,他的器官还健康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看到更多的是家属的欣慰和期盼。”张艳艳说,欣慰是家人的身体还有一部分活在这个世界上,期盼是希望能看一看那名接受移植的人。但因为器官捐献的原则是互相信息要保密,只能安慰家属,知道就好,默默祝福吧。
看多生与死,一般人可能会麻木,甚至会出现负面的情绪。但作为捐献协调员,张艳艳的心理却始终保持着正能量。“我需要将这份伟大传递给捐献者家属,我始终记着那些等待器官的患者对求生的渴望。”张艳艳说,通过这数百例的捐献,她更多感受到的是人性的美好,能挽救别人的生命,是捐献者家属做出决定的最重要支撑。
考验>>>
家属不理解也得理解他们
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个工作最难的地方是和潜在捐献者家属的接触,家属面对可能要离去的亲人,一名陌生人(捐献协调员)来找到他们,跟他们讲器官捐献,这多数会让家属在心理上很难接受。“前几年,时常会伴随着误会、恶言甚至辱骂。但我能理解他们,换位思考就行,只能等家属平静下来,或默默多帮助家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张艳艳说,家属的不理解,除了源自对亲人罹难的悲痛情绪、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还包含对“协调员”动机的怀疑。但她接触到的大多数捐献者家属都有善良的心,在平静下来后,慢慢就能理解这件事了。
更难的是面对家属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按照规定,捐献的直系亲属中,无论有多少人同意,只要一个人有不同意见,就不能进行器官捐献。“不是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理解器官捐献。”张艳艳说,去年1月份,一名中年妇女被送进捐献监护室,家人在其生命弥留之际同意了器官捐献并办好手续,令人意外的是,该中年妇女的一名亲属却在最后时刻突然改变主意,坚决不同意捐献,最后他们还是根据规定遵从家属的意见,把这名中年妇女送回了家。
还有一种情况,让人最惋惜的是,家属的决定做得太迟。家属在犹豫过程中,失去了捐献的机会。“患者死亡时间越长,器官受到的损伤越大,这对于其他等待移植的患者而言,是求生机会的减弱。”张艳艳说,器官捐献需要在捐献者去世后的几分钟内进行,从捐献者身上取下的器官需在血液流通的情况下立即灌注,才能保存几个小时至十几个小时。人心跳停止、死亡几分钟以后,血块完全凝结,器官就不能用于移植了。本版撰稿摄影记者孙启孟
【讲述】
捐献者越来越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
张艳艳经常出现在生命垂危的病人身边,陪同家属守护在“生与死”的分界线上,也经常被器官捐献者的家属所感动。“九月的家人特别让人感动,她的妈妈理解器官捐献,整个过程都没有任何障碍。近几年来,像九月妈妈这样的捐献者家属也越来越多。”张艳艳说,这说明大家的观念在转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越来越多人能理解器官捐献是造福人类延续生命的事。
张艳艳发现,很多病人家属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了解到器官捐献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器官捐献,这说明捐献知识还需要大力普及,人们的观念会随着“见识”的增长而提升。
“仅从青岛的器官捐献数量的变化,就能看出青岛市民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升。”市红十字会负责器官捐献的张少芹处长介绍,2010年,青岛市开始试点器官捐献,到2013年,总共仅实现7例器官捐献,从2014年开始,器官捐献的数量开始快速增长,2014年实现24例,2015年实现68例,2016年实现157例,2017年实现193例,2018年到目前已经实现80多例。其中,每一例捐献都离不开像张艳艳这样的器官协调员的努力。
“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的、无偿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张艳艳说,作为一位有爱心的公民,将自己最后的、有价值的东西回报社会,亦是对生命最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