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泛红之季,随处可见杨梅的身影,空气里飘荡的是酸甜的味道,水果店里又多了紫红色的身影……杨梅红了,杨梅熟了,夏日的气息扑面而来。
酸甜惹人爱
初夏的南方山野,放眼望去,凝碧流翠的全是粗壮的杨梅树。星星簇簇,缀紫垂丹的全是成熟的杨梅。凑上前,绿荫翳翳,丹实累累,有的迎着天光,招摇着丰腴的姿容;有的犹抱琵琶遮掩在绿叶之下,露出乌亮烁紫的光晕。这些雍容的果实,和这个季节的颜色如此契合,是夏日馈赠的鲜红印戳。随手摘一颗,含在嘴里,饱满的肉柱与味蕾亲密接触,瞬间分泌出无限的汁液,在齿颊间喷射、游走,甜中见酸,酸甜交融。肉尽咬核,有丝丝缕缕的微香萦绕。一味甜蜜终觉腻乏,方知奇处是微酸,也难怪清代才子李渔会留下“南方珍果,首推杨梅”的赞誉。
杨梅的果肉,是其外果皮,由一簇簇果肉聚合而成,口感紧致又细腻。未成熟前,杨梅是绿色的,成熟后呈深红色、紫红色,也有极少数呈白色。
人们之所以喜爱杨梅,就是因为它既有甜的滋味,又有酸的骨架。而“酸甜比”是一颗杨梅真正的“灵魂”。如今,经过不断改良,很多品种的杨梅酸甜比已达到平衡,令人食罢回味无穷。
影响杨梅风味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可溶性固体物比率”,即一颗杨梅里果肉的含量。这与杨梅的大小或果肉厚度占比有关。比如有的品种因为结出的果实很大,所以可溶性固体物比率就高;而有的品种果实虽然并不是很大,但果肉厚度占比高,所以可溶性固体物比率也会很高。
杨梅树主要生长在海拔700米以下、坡度为25度的山地,过高或过低的海拔都会对杨梅的生长造成影响。而且,杨梅树喜好红色和黄色的泥土,其中尤以沙砾质土壤最有利于其生长。
杨梅对气候非常“挑剔”,偏爱温暖湿热的气候,但太过炽烈的阳光又会灼伤其表面果肉。所以,种植杨梅要求年平均气温15—21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9摄氏度,年降雨量不少于1000毫米,越是多雨多云,杨梅越喜欢。即使同一座山头上,北面坡地的杨梅也会比南面的更好吃。
采摘时间也非常关键。在水果生长竞赛中,杨梅属于厚积薄发型选手,在其生长早期并不会产生明显变化。直到转色期的到来,杨梅才会迅速膨大,糖分和花青素也会迅速累积。
从白色转为红色再到最终熟透,一颗杨梅只需要8天的时间,每一天的风味都是质变的叠加。而等到它真正从树上脱落,便会开始迅速衰老。因此,如果采摘过于提前,便会错失杨梅在转色期的风味暴发;如果时间晚了,杨梅的风味也会随着衰老周期渐渐流失,如杨梅的运输过程,也就是其衰老味散的过程。
本是华夏果
我国杨梅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球杨梅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0%以上。除中国外,日本、越南、印度和泰国等国家也有零星栽培,但因其果形小、味酸,多种植在庭院供人观赏,或作糖渍食用,没有作为经济果树栽培。在欧美国家,杨梅多作为供庭院观赏与工业化学原料用的非食用品种。
不同于舶来的西瓜,杨梅是地道的“国产”水果。杨梅原产于我国温带、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据考证,早在530万年前,杨梅就已经在我国西部山地形成物种了。有学者猜测,直到喜马拉雅山脉隆起,横断山脉形成,引发我国南部地区亚热带生态环境剧变,才导致杨梅从西南部逐渐向北方、东方迁徙。
1973年,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境内发掘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时发现杨梅属花粉,说明在7000多年以前该地区就有杨梅生长。史料记载,商代时期,南方诸侯国向殷都进贡杨梅,贵族们让人酿制成杨梅酒。不过,当时的杨梅多为未经选育驯化的野生杨梅。
杨梅的人工栽培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过盛有杨梅的陶器。广州南越宫苑遗址出土的植物有40多个种类,其中就有杨梅。西汉时期,曾出使过南越国的陆贾在《南越纪行》中写道:“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罗浮山位于广东,至今仍是杨梅的著名产区。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有“樗枣杨梅”的词句,这是南方杨梅北引到长安种植的最早尝试的记载。
杨梅真正在中国的大规模选育,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孔姓文人调侃杨家小孩“杨梅乃君家果”的故事。由此可见,不论官方还是民间,杨梅开始被普遍接受。
隋唐时期,杨梅与荔枝、葡萄等被列为果中珍品。同时,杨梅也成为人们佐酒消遣的美食之一。如李白在《梁园吟》中写道:“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玉盘装着红通通的杨梅、白花花的细盐,人们一边喝酒,一边拿着杨梅蘸着细盐吃,真是惬意的生活。
到了宋代,每年的采梅时节,爱杨梅的人们乘坐小船交游,船上摆放的是杨梅与酒樽,尽兴而饮——这大概是属于男子在杨梅季的休闲生活。而女性们则将带叶的杨梅插在发髻上,增添了一份属于夏季的美丽可爱。
明代时期,作为重要的南方贡果,杨梅始终享有优先漕运的权利运到北京。在北京任职的官员们便可有机会沾沐皇恩,品尝到鲜美的杨梅。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曾在一次文华殿讲筵过后受赐杨梅,为此他写下“官河催载满船冰,十月杨梅入帝京”的诗句。
相比于鲜杨梅和杨梅干,薰杨梅“肉多不走丸微瘦,津略加干味转滋”。虽然同样会损失一些水分,但仍保留了鲜杨梅湿润的口感。苏州的薰杨梅在明正德年间便被作为土特产载入《姑苏志》,时人赞其“家造者尤精”。
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发展,杨梅的品种越来越多,较为常见的就达14种,分别是早色杨梅、大叶细蒂、小叶细蒂、大粒紫、西山乌梅、乌酥核、光叶杨梅、大炭梅、荸荠种、东魁种、丁岙梅、晚荠蜜梅、晚稻杨梅及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