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心内科冠心病与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在心内科学科带头人钟敬泉教授、科室主任姚桂华教授、副主任由倍安教授的支持指导下,在麻醉科、心外科、血管外科等多团队协作下,心内科冠心病与结构性心脏病病区副主任孟庆峰副主任医师带领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孙慧副主任医师,王浩、许耀主治医师共同为一名84岁高龄、既往有多项心脏手术史的患者,成功实施一例高难度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植入术。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在心血管危重症领域的微创介入治疗能力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病情危重:
高龄患者面临治疗困境
本例患者病情极为复杂,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患者为84岁男性,外院转入,既往心脏病史漫长:7年前曾行“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年前罹患“感染性心内膜炎”并累及大动脉,1年前因心动过缓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此次因“发作性胸痛、伴严重憋气”入院,外院诊断为“心脏桥血管急性闭塞、急性心力衰竭”。虽经紧急介入治疗开通了闭塞血管,但由于其植入多年的外科生物主动脉瓣出现重度反流,导致患者心力衰竭难以纠正,药物及呼吸机支持效果不佳。
更为棘手的是,患者同时合并腹主动脉瘤、髂外动脉瘤、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及下肢血栓、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胫前动脉闭塞等多种基础疾病,身体机能极差。若接受传统的二次开胸手术更换瓣膜,体外循环风险极高,患者难以耐受,因此传统外科手术路径已不适合。
冠脉CTA示: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升主动脉-前降支桥血管大致通畅,吻合口显示欠清,吻合口以远管腔显影好;2、升主动脉-中间支桥血管局限性扩张,吻合口以远管腔显影好;3、升主动脉-后降支桥血管多发局限性扩张,吻合口以远管腔显影好;4、右冠状动脉开口变异;5、冠心病三支病变;6、考虑左室心肌陈旧性梗死;7、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主动脉弓及胸主动脉增宽。
超声心动图示:
1、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置换术后,主动脉瓣反流(重度)收缩期主动脉瓣前向血流CW测最大跨瓣压差29mmHg,平均压差16mmHg,最大流速271cm/s;2、全心扩大、室间隔增厚;3、主肺动脉增宽、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轻-中度)、肺动脉瓣反流(中度)、肺动脉高压(轻度)、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术前CT评估示:
测得外科生物瓣内圈面积413.5mm^2,折合内径22.9mm;测得瓣架高度15.3mm;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可见锐折角;主动脉各段-髂总动脉可见散在点状钙化及瘤样扩张;左右冠同窦,窦部空间充足,双侧冠脉风险低。
创新方案:
技术突破精准破局
面对这一复杂病情,心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团队组织了多学科会诊,经过审慎评估与充分预案,最终决定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技术为患者实施微创介入治疗。
该技术能通过血管路径在原有的生物瓣膜框架内实现精准的锚定与释放,尤其适用于此类解剖结构复杂的“瓣中瓣”病例。
手术过程
术中,团队选择经右侧股动脉置入20F大鞘,猪尾导管主动脉根部造影。导丝跨瓣后,将预装好的瓣膜顺利输送过弓跨瓣,精准定位后,以180次/分快速起搏,待收缩压降到50mmHg时,于预定位置精准释放。
即刻打造影剂进行观察,瓣膜位置、膨胀形态良好,无瓣周漏、无反流,入路血管未见渗血和显著狭窄,手术结束。
术后造影及超声提示瓣膜植入位置完美,功能立竿见影,患者主动脉瓣反流消失,舒张压升至正常,术后即刻憋气症状迅速缓解。患者恢复良好,已于术后3天出院。
意义深远:
为终末期患者开启生命新通道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代表着一个复杂病例的成功救治,更具有多重深远意义:
1.拓展了心脏瓣膜病微创治疗的边界:此次手术为因高龄、高危、复杂合并症而被传统外科手术拒之门外的终末期瓣膜病患者,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生命通道,展现了经导管介入技术巨大的临床价值与发展潜力。
2.体现医院顶尖的综合救治实力:手术的成功实施,集中展现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在复杂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具备从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方案制定到高难度技术操作的全链条、高水平的救治能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将继续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与多学科协作,为更多危重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