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学习你我行·习语回响巾帼宣讲|樊璟群:为家庭教育搭建爱与智慧的桥梁

2025-10-11 13:53 来源:青岛市妇联
分享到:

宣讲人:

樊璟群青岛易博育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理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纵观中国数千年文明史,家庭教育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春秋战国之时,“孝、悌、仁、义”的理念奠定了家庭教育的儒家根基;汉唐时期,家风家训成为礼治社会的重要补充;在近现代,从“兴学立德”到“百废待兴”,再到当代“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从未脱离国家发展的轨道,始终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地调整方向,以回应社会变革的诉求。

在多年的一线家庭教育工作中,我总是看到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父母对孩子爱得真切、付出殷切,却依然陷入困顿与焦虑中,他们像逆风行舟者般竭尽全力,却依然无法靠近孩子的内心。每当这种时候,我总会提醒他们:孩子是家庭能量的晴雨表,表面看见的是孩子的问题,实际照见的是家庭的伤疤。

我有一个学员,她的大儿子时不时地以生病为借口不去学校,让她感到十分痛苦。后来,她带着孩子来到了我的工作室。那是一个正在读初中的孩子,他进门时轻微驼背,眼神迷茫,整个人没有一丝朝气。我们的对话虽然不多,但我能敏锐地感受到:这个孩子把内心封闭了,生命力被压抑了。通过与母亲的深入交流,我得知,孩子经常遭到父亲严厉甚至粗暴的体罚。为了帮助孩子,我为他们提供了入户指导,看到了问题的深层根源。这个家庭呈现出一个畸形结构:母亲与两个孩子形成了一个“亲密小团体”,将父亲孤立在外。父亲在家庭中失去了情感连接,积压的情绪无处释放,将愤怒转嫁到了儿子身上。

其实,行为只是表象,关系才是根源。这个孩子挨打的背后是在替母亲承担爸爸的情绪。当下的很多家庭都是一样的,孩子的委屈和创伤,往往不是自身引发的,而是家庭关系混乱的外在呈现,孩子是亲密关系失衡的受害者。要解决孩子的问题,不仅要解决孩子的个体困境,更要剖析家庭深层关系结构的映射与显现。

那么怎么解决他们的家庭问题呢?我带领这对夫妻俩回溯各自的原生家庭。原来,这位母亲的原生家庭想要一个男孩,她排行老二,所以生下就被送养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极度地缺失安全感,成年后以控制来缓解焦虑——她像一只老母鸡,张开双翅把两个孩子牢牢护在怀里,唯恐他们离开。而这位父亲呢,他的原生家庭父母长期冲突不断,同样安全感匮乏。他在妻子的情感排斥和孩子的“联盟”关系中被边缘化,情绪难以承受,最终爆发在无力反抗的孩子身上。两个同样伤痕累累的成年人,抱团取暖,却又彼此防备。他们的关系“亲而不密”,导致家里的爱不流动,孩子生命就会枯竭。这样的家庭不胜枚举,有爱,却没有链接;有责任,却没有共情。于是,孩子就在这片情感的孤岛中艰难成长,没有爱的滋养、没能被看见的情绪,他的生命力一点点被耗尽——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逃学”、“生病”背后的真相。

所以,请记住,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庭隐痛的回声,是那些未曾被看见、未曾被疗愈的伤口在孩子身上以另一种方式的呈现。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未被意识到的东西,会以命运的形式发生。”父母的创伤若不疗愈,就会代际传递,直到有人愿意停下来,把那些痛苦的记忆拿到阳光下去理解与整合,重建爱的通道。

找到症结后,这位母亲开始迅速觉醒并行动,她不断学习、成长自我,修复与丈夫的关系,给予丈夫更多的参与感和尊重。慢慢地,这个家庭的氛围变得温暖起来,丈夫不再被边缘化,孩子的状态也显著好转,重新焕发出生命力量,有了面对生活与学习的勇气。

这就是家庭教育真正的意义——不是修理孩子,而是唤醒家长,是家庭整体的“系统调频”,是个体困境到系统疗愈的整体过程。所以说,大人的情绪和认知模式,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隐性课程”,打破“代际循环”才是家庭成长的真正起点。

《礼记·大学》中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一切社会秩序的起点,是一个人品格养成、价值形成的最初场域。

在这个变革奔涌的新时代,我们要深刻理解家庭教育的使命,把对孩子的培养,提升为对下一代人格与精神的塑造,把“小家”的经营,融入到“国家”的建设。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从家庭之德到社会之治,从亲子之和到民心之安的良性循环。让我们以家庭为起点,以教育为路径,以爱与智慧为桥梁,为孩子构建温暖有序的成长土壤,为国家培育担当有为的时代新人。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