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你是否曾想过,某些食物可能隐藏着威胁健康的“杀手”?这些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或病原体,正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元凶。今天带你你深入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概况及其预防方法,助你守护餐桌安全。
食源性疾病概况:通过摄入食物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专家介绍,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之一。其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胃痉挛和腹泻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它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疾病传播的媒介——食物;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物;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或急性感染。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这些细菌常存在于未煮熟的肉类、蛋类、海鲜以及受污染的水果和蔬菜中。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主要由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引起,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汞、铅、镉等)以及非法添加的化学物质。
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如发芽土豆中的龙葵素中毒、菜豆类的皂素和血清凝集素中毒等。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诺如病毒是常见的病毒之一,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如贝类等海产品。
寄生虫类食源性疾病:常见于寄生于螺类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以及寄生于猪、牛等体内的旋毛虫、猪带绦虫等。
预防食源性疾病,关键在于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高个人食品安全意识。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措施:
食品清洁处理:
彻底清洗:在准备食材前,用流动水和适当的清洁剂彻底清洗所有果蔬和直接接触食品的表面,如刀具、砧板等。
去皮去壳:对于某些果蔬,如土豆、胡萝卜等,去皮可以去除表面的大部分细菌和农药残留。
食材安全选购:
选择正规渠道:尽量从超市、农贸市场等有质量保证的商家购买食材。
查看标识:注意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及生产商信息,避免购买过期或包装破损的食品。
正确储存保鲜:
分类存放: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及时冷藏:易腐食品应在购买后尽快放入冰箱,并在保质期内食用完毕。
充分加热烹饪:
彻底煮熟:确保肉类、禽类、鱼类和蛋类等食物烹饪至内部温度达到安全水平(如肉类至少达到70°C以上),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避免交叉污染:
使用不同的砧板、刀具和容器分别处理生食和熟食。
勤洗手:在处理食物前后、上厕所后及接触动物后,务必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