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衰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了解心衰的预防与治疗知识,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医患同心,战胜心衰》科普直播,特邀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衰中心主任——姜少燕,共同探讨心衰的预防策略与治疗方法,希望能为广大患者及家属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建议。通过综合管理心血管健康,我们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程,减轻症状,甚至逆转部分心脏损伤,为患者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一、认识心衰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收缩或充盈障碍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泵血功能出现问题,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心衰往往被视为多种心脏疾病的最终阶段。
当心脏健康时,它能有效地将充足的血液泵向全身;但在心力衰竭的状态下,“回血”和“泵血”的功能受损,导致血液流动不畅,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心衰的症状与流行病学
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包括:
不能平卧:患者感到呼吸困难,不得不采取坐姿或半卧位。
胸闷气短: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呼吸急促。
水肿:特别是下肢、脚踝和腿部的肿胀。
尿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导致排尿量下降。
头晕:大脑供血不足可能导致眩晕甚至昏厥。
在中国,心力衰竭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显著上升。例如,70岁以上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达到了10%,而8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接近12%。此外,心力衰竭的再住院率高,五年内死亡率高达50%。
三、心衰的治疗
1.药物治疗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经历了重大变革。早期的心力衰竭治疗主要是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和扩血管药物。随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近年来,新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的联合应用——被称为“新四联”疗法,已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新标准。
2.常用药物及适应症
改善临床预后的药物:包括“新四联”药物(ARNI或ACEI/ARB + SGLT2i + β受体阻滞剂 + MRA)。
改善临床症状的药物:如利尿剂(用于缓解水肿)、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和扩血管药物(如肼苯哒嗪和硝酸酯类)。
四、坚持用药的重要性
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坚持用药不仅能控制病情的发展,还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为了确保药物的依从性,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了解药物疗效及副作用: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所服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使用剂量药盒:将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提前准备好,放在易于取用的地方。
设置服药闹钟:利用手机或其他设备设置定时提醒,确保按时服药。
设定用药行为改变目标:与家人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的用药计划,并设立小目标来激励自己。
如果偶尔忘记服药,应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指导或咨询医生进行处理。一般来说,如果漏服时间超过用药间隔的一半,则不需要补服;如果在一半时间内,则应立即补服,下次服药时间不变。切记不要因为漏服而下次加倍剂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
五、监测与生活管理
1.监测的重要性
定期监测是心力衰竭管理的重要环节。患者应该每天记录体重、血压、心率等重要指标,并注意任何新的症状或症状的变化。一旦发现以下2至5项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
每日体重自测:体重突然增加可能是体内液体潴留的表现。
每日尿量记录:尿量减少可能是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的标志。
夜间呼吸情况: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心力衰竭加重的一个重要信号。
每日检查水肿:特别是下肢的水肿程度。
记录头晕情况:频繁出现头晕或昏厥可能表明心脏输出量不足。
2.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
适量运动: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如步行、慢跑或打太极拳。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定期复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检查,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心电图和X光片检查。
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结合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调整,我们有信心能够有效控制心力衰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心衰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合理安排生活,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症状,享受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