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召开

2023-12-09 17:15 来源:青岛市妇联
分享到:

日前,我市出台了《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构建儿童友好长效机制6个方面34项建设任务。12月7日下午,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卞成介绍文件出台背景、编制过程、主要内容,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妇儿工委办主任宋立春介绍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市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处长王海鹏、市妇儿工委办副主任刘晓红分别回答记者提问。

出台背景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儿童发展,把培养好少年儿童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入重大工程。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部署。2023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23〕269号),青岛市成功入选,开启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新征程。

编制过程

为认真落实国家文件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发展改革委和市妇儿工委办牵头开展我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研究编制工作。编制起草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开展前期研究,多次赴区市、相关单位及部门进行摸底调查、座谈和实地调研,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相关政策及做法,总结并分析我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现状基础、面临挑战及重点任务等,为《方案》编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形成《方案》初稿后,多次征求相关领域专家、24个专班成员单位及10区市的意见,逐项梳理和吸纳收集到的意见,反复论证修改;三是正式印发实施,相继完成部门会签等程序,会同妇儿工委办上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

主要内容

《方案》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明确了全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根本遵循和主要目标,提出到2025年全市儿童友好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儿童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儿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基本建成具有青岛特色的“儿童友好之城幸福美好家园”;到2035年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权益得到全面保障,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儿童友好典范城市。

第二部分为重点任务。围绕推动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六大友好”,提出了34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儿童友好长效机制,实现社会政策友好;优化儿童友好资源配置,实现公共服务友好;完善儿童普惠福利体系,实现权利保障友好;提升城市品质和服务效能,实现成长空间友好;打造儿童健康成长环境,实现发展环境友好;丰富儿童文体服务供给,实现精神文化友好等内容。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实现目标及责任分工,是推动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为组织保障。从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做好监测评估、营造友好氛围等四个方面推动《方案》实施,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工作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儿童优先发展理念,将儿童友好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目标,突出“一米高度看城市、看世界、看未来”,高规格策划、高标准建设、清单化推进、场景化示范、沉浸式融入,努力把城市最大美好赋予儿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全面起势,儿童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持续增强,今年4月,我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

高站位谋划。强化顶层设计,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全市工作大局。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24个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工作专班,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清单。专门召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因城施策编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出台构建儿童友好城市6个维度34项任务。推出“青童六个一”举措,全力推动各项建设任务落地落实。在今年11月召开的全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现场观摩会上,我市被作为现场观摩点并作大会发言。

高标准建设。坚持项目带动,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深度融合,让更多儿童元素充满城市空间。市妇儿工委办联合城市更新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先后选树城市更新建设儿童友好项目89个,总投资89.1亿元,包括33个口袋公园、28个山头公园,以及社区、学校、医院、书店、健身广场、研学基地等十余个文体项目,逐步构建起“郊野(山头)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口袋)公园”三级体系,实现了儿童友好公园区(市)全覆盖。同时,汇集各方资源和力量,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建22个儿童友好创新案例,涵盖海洋、财商、安全、交通等领域,选树10个儿童友好图书馆,打造青岛市公益绘本馆,面向全市儿童免费开放,让阅读惠及更多儿童。在市南区湛山社区建立全省首个儿童友好社区联盟,儿童出门步行6分钟,便可以享受教育、医疗、生活、娱乐等全方位服务,打造家门口的儿童友好生态生活圈。

多层次参与。为让更多儿童声音体现城市主张,不断探索儿童深度参与长效机制。成立了“一院三团”即儿童友好研究院,儿童友好小记者团、调研团、成长团,面向全市选拔招募小团员,开展“儿童友好·幸福家—我的城市我做主”调研活动,组织儿童走进生活场景和友好空间,提出小建议,献出金点子70余条,有的被相关部门采纳,运用到儿童公园、游憩空间、服务设施等改造建设中,成为我市儿童友好新亮点新场景,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标识就是由“小主人们”参与设计和最终确定的,真正让儿童成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小主人,成为助力城市发展新生力量。

硬举措落实。织密服务保障网络,让更多民生实事惠及广大儿童。我市作为中国儿基会“生命关爱——向学生欺凌说‘不’”公益项目首个试点城市,确定百所项目学校、开展百场公益讲座、制作12期视频课程,开通咨询热线、进行心理帮扶等,创新打造了“职能部门协作、权威专家护航、家校携手共育、媒体多维覆盖”预防学生欺凌“青岛经验”,项目惠及岛城38万家长和师生。落实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在全国率先开通“110涉未成年人强制报告”专线,确保发现侵害线索及时报告。推动将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列入市办实事并得以实施,4万名儿童受益。规范预防接种和防治龋齿,近100万人次儿童受益于口腔涂氟防龋公益项目。积极推行婚孕检及遗传病筛查一体化服务模式,在全市开展新婚女性SMA免费筛查,从源头上促进优生优育。对四年级以上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开展在校生视觉、脊柱健康筛查、专家讲座等1675场次,全面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在全国打造首批120辆儿童友好校车,出台全国首个《校车运营服务管理》团体标准,为450所学校开通校车线路3500余条,惠及全市12.5万名中小学生。

立体化宣传。着力营造儿童友好良好氛围,联合24个行业和部门建立联盟圈,创新开展“儿童友好幸福家”主题活动500余场次,全国20个省、180余名代表参加了在青举办的研讨交流观摩活动。连续举办十届亲子美文诵读大赛,连续两年与联合国儿基会举办“世界儿童日”点亮城市及儿童嘉年华系列活动,制作“小小的我,大大的幸福”宣传片,在地铁、公交、城市地标处循环播放,让儿童友好理念随处可见、随处可感。升级打造青岛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不断完善“14561+N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一体化创新工作体系,命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教育基地和最受家长欢迎的社区(村居)家长学校,用家庭教育服务引领儿童全面发展,当好儿童的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让儿童小美联出家庭大美。

儿童是城市发展的鲜活力量,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保护儿童权利、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投射出一座城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温度。我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任重道远,使命在肩,市妇儿工委办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守正创新,接续奋斗,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用爱心、真心、细心努力打造让儿童善学、宜居、乐游、健长的中国式现代化儿童友好城市“青岛样板”。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方案》中提到要加快推进各类儿童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提升,丰富儿童文体活动供给,实现成长空间友好,主要围绕哪些领域进行适儿化改造?

王海鹏:

根据国家2022年出台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我们将坚持从一米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更好成长为目标,以公益普惠为原则,优先在各类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项目中,嵌入儿童元素,从城市、街区、社区多层级系统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合理配置服务设施,打造健康快乐的活动场景。城市层级重点在托育教育、医疗卫生、儿童福利、儿童剧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和安全防护上下功夫,满足儿童融入社会、平等使用城市空间和服务的需求。街区层级主要结合儿童日常活动、上下学出行范围,聚焦儿童学习、交往、游戏等成长需要,建设完善儿童服务设施、活动场地、慢行系统和学径网络。社区层级要与儿童 5-10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优先配置满足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日常需求的儿童“微空间”,配置口袋公园、儿童之家、多功能运动场地等,建设安全便利、特色趣味的儿童活动设施。

《方案》实施后,我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拟采取哪些新的落实举措?

刘晓红:

方案出台后,我们将持续在完善机制、丰富载体、建设空间和营造氛围上下功夫,让儿童友好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精神文化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努力打造更多具有青岛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全链条拧紧目标责任。按照“四化”“六可”的要求,进一步明晰责任分工,明确各项任务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加强部门协同,在出台政策、编制规划、配置资源、部署工作中落实儿童优先原则。指导各区市建立工作专班,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编制预期成果、政策举措、项目建设“三张清单”,把儿童友好理念真正落实到建设全过程,让儿童友好成为全社会共同行动。

全领域拓展项目空间。根据儿童需求和期盼,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将儿童福祉融入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在充分吸收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有城市特色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试行导则,分类编制各领域儿童友好建设指引,构建我市横到边、纵到底、点面结合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体系。汇集各方资源,扩大联动半径,努力推动建成一批带动性好、示范性强、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儿童友好项目,培树一批儿童友好社区、学校、医院、公园、企业等,逐步形成儿童友好城市多维度建设局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儿童友好功能,提升城市儿童友好品质,改善城市儿童友好人居环境,全面提高儿童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全方位助力儿童成长。秉承“儿童优先、儿童参与”理念,围绕儿童“所想、所虑、所需”,整合全市资源,建立儿童友好研学院,组建儿童友好成长团队、志愿者服务团队和专家顾问团队,面向全市儿童及家庭开展儿童友好研学、亲子阅读、职业体验等特色活动,将学校教育、家庭生活、社会支持、兴趣拓展、实践能力融为一体,融通共建共促儿童健康成长。强化宣传引导,多形式、多渠道展现我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成果,构建儿童优先社会人文环境,形成全社会尊重关爱儿童的共识,让儿童友好的理念更加可感,更加可及,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阳光下,成长在幸福里。

全市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推进了哪些适儿化改造的项目,还有哪些项目计划推进?

王海鹏:

今年青岛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后,我市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积极谋划、高标准建设了一批适儿化改造项目,全面打造儿童健康成长环境。已建设完成浮山童趣园、同安路儿童友好口袋公园、齐鲁康体公园适儿化改造等80多处儿童活动场地;投资7.5亿元建设完成青岛科技馆等文化活动场所;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完成青岛儿童福利院,提升特殊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

2024年,我市将围绕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任务,加快招引推进一批包括托育服务、通学步道、口袋公园、儿童医院、城市书房等儿童友好项目,主要推进象耳山儿童友好公园、张村河台柳路儿童运动公园、闫家山儿童科普游乐公园等100余处儿童口袋公园建设;筛选15个条件好的城市社区,投入资金进行儿童友好社区适儿化改造;建设儿童友好口腔医院、图书馆新馆等一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由细微到整体,由身边向周边,充分考虑儿童成长实际需求,嵌入更多儿童元素,逐步提高全市儿童友好项目的覆盖率。

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标识的释义?


刘晓红

去年以来,为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工作,市妇儿工委办、市发展改革委等单位组织开展了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标识设计工作,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儿童参与的原则,邀请儿童提“金点子”,面向儿童征集妙思创意,并组织专家以儿童的视角进行评审,最终确定“青岛儿童友好城市”标识。

“青岛儿童友好城市”标识运用儿童举手、拥抱、花朵概念代表“友好”;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用花朵代表儿童;花瓣代表儿童友好城建设六个维度,即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和精神文化友好;颜色温馨象征儿童向阳生长;中、英文标注彰显青岛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标识整体充满活力和亲和力,准确、鲜明、生动诠释“青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理念和丰富内涵,彰显了青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不断创新发展的美好愿景。

儿童友好城市标识主要应用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相关活动宣传、场景应用、会议、文创产品等方面。目前,我市在组织开展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各项主题活动中,在选树的儿童友好创新项目、建设的儿童友好公园、书店、校车、图书馆、研学项目中均广泛使用标识,已经成为我市宣传儿童友好理念的重要标志。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