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已达 3.3亿人,其中包括冠心病患者1139万人,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且呈年轻化趋势,其发病率、死亡率、猝死率均居全球前列。
心源性猝死是人类生命的直接杀手,占猝死原因的75%。它发病突然、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每年全球范围内心源性猝死可导致约300~400万例患者死亡,而我国每年约有544000例患者因心源性猝死死亡。
心源性猝死多数是由冠心病导致的,冠心病其中一种类型便是猝死型冠心病。此外,心源性猝死并不等于心肌梗死(此后简称“心梗”),心梗是出现心源性猝死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不管是心源性猝死还是心梗,都是由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现象引起的。
对于冠心病和心梗,我们耳熟能详。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何关联?又当如何防治?来看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褚现明怎么说。
冠心病包含心梗 急性心梗是冠心病的一种急危重症表现
心脏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泵,通过复杂的动脉及静脉网将血液输送到人体所有重要的器官,心脏、动脉和静脉处于良好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输送血液去心脏的动脉称作“冠状动脉”,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如动脉硬化、管腔变窄等,导致心脏的肌肉缺血,就叫做“冠心病”。
如果心脏的肌肉暂时性缺血,可出现一过性胸闷痛、心前区疼痛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绞痛。如果冠状动脉被凝血等堵塞,血液不能流通而中断,就会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称之为心梗,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总之,冠心病和心梗是包含关系,急性心梗是指心肌急性的缺血坏死,是冠心病的一种急危重症表现。
梗死的心肌——枯死的“土壤”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心梗如同水管被长年堆积的水垢变窄堵塞一样,粥样硬化斑块堆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上,使冠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肌血流量减少、供氧不足,而梗死的心肌好似枯死的“土壤”,无法为心脏正常提供养分,心脏也就不能正常工作。
心梗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疼痛是心梗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多不缓解,多有大汗和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另外,多数病人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以及活动时心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时间就是心肌!及时治疗非常关键 注意预防也不容忽视
“时间就是心肌!”褚现明提醒,一旦出现胸骨后疼痛/胸闷,应该原地休息,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如果疼痛持续半小时不缓解,考虑心梗可能,立即拨打120到医院就诊。
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强调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血液灌注(到达医院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或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从而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渡过急性期,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
褚现明提到,以下是心梗的诱因,大家应注意防范:
1.工作过累、重体力劳动等;
2.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
3.饱餐、大量饮酒、进食大量脂肪物质;
4.便秘,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因排便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塞;
5.寒冷刺激,特别是迎冷风疾走。
冠脉介入诊疗和药物治疗——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
褚现明介绍,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准确的方法。目前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是冠脉介入诊疗和药物治疗,前者又包括造影、PCI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称作冠脉搭桥术)等。
介入治疗后有这些注意事项:
1.改善生活方式;
2.在医生指导下继续服药;
3.保持血压、血糖、血脂正常;
4.出现心前区疼痛或不适及时来院复查;
5.观察术后用药的副作用;
6.支架术后最好不做核磁共振检查以防止支架移位;
7.术后2~3个月抗凝治疗期间不要拔牙,不做较大外科手术。
在进行药物治疗时,患者要注意:
1.清楚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
2.每天在同一时间服药,如果偶尔忘记服药,也不要一次吃两顿试图补上;
3.未经医生许可,不要擅自停药或转药,即使服用非处方药物,也请告诉医生;
4.出门和旅游时随身带药。
警惕!冠心病的防治中的这些常见误区
冠心病防治中的常见误区有:
1.自以为是:冠心病是老年病,只有中老年人才需要防治
2.胆大妄为:冠心病放上支架后就万事大吉
3.杞人忧天:冠心病放上支架后不敢活动、恐惧
4.自欺欺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没感觉不吃药,只要指数降到正常值,就不用服药了
5.因噎废食:吃药有副作用,所以不吃
6.终生质保(期望值过高):吃药、做手术就不会出问题
最后,褚现明还介绍了冠心病的几大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酗酒、吸烟、精神紧张压力大、饮食口味重,并建议大家注重日常保健,做到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心理平衡、坚持服药、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