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警惕!取暖可以,小心走入“温柔陷阱”——低温烫伤

2023-02-03 17:38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2月3日讯(记者 郭泽林)现在天气时冷时热,早晚温度依旧比较凉,很多人还在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暖宝宝这些“取暖神器”来抵抗寒冷。但请注意,这些冬日里的“小太阳”使用起来大有学问,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低温烫伤”。青岛新闻网邀请到青岛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创面修复科、皮肤外科主任赵继东告诉大家一些防范低温烫伤的小贴士。

悄无声息的伤害,可能更伤更疼

“低温烫伤”,是由于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而造成的烫伤。赵继东介绍,当皮肤接触70℃的温度持续一分钟,或者60℃的温度持续五分钟以上时,就会有烫伤的可能,这种烫伤就叫做低温烫伤。这是因为皮肤长时间与致热原接触,虽然温度不高,表层组织脱水较慢,但热容量大,热能会积蓄并向深部传导导致接触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损伤。皮肤低温烫伤后,表面看起来只是一个小水疱,但其实可能已伤及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神经、血管及骨骼。如果治疗不及时,处理得不正确,这样的创面很容易发生感染,严重者可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注意了!这些物品可能就是罪魁祸首

赵继东指出,低温烫伤好发于寒冷季节,常见于当人们用各种热源取暖被意外烫伤。比如在使用热水袋、充电暖宝、电热毯取暖时;农村老百姓家里的热炕头;各种热理疗仪如神灯、频谱仪等;老人用热水泡脚等,这些情况,在使用或操作不当时,都会造成低温烫伤。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治疗

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应立即撤离热源,并给予冷敷患处,及时就医。赵继东建议,冷敷时不能直接用冰块,可用浸过凉水的毛巾冷敷。烫伤后切勿用酱油、食醋、碱水、牙膏等涂抹,易引发创面感染。总之,低温烫伤后,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深部损伤,应及时就医并听从专科医师的意见是最好的选择。 

天气虽冷,正确使用取暖用品才是王道

赵继东告诉记者,我们应将预防低温烫伤的知识做为一项科普内容进行宣传,尤其加强高危人群比如老年人的安全教育,让大家都认识到低温烫伤的危害,从而预防低温烫伤的发生。

生活中预防低温烫伤有很多方法,比如冬季取暖,应避免取暖物品直接和长时间接触皮肤。如各种热水袋在睡觉前可放在被子里先暖被窝,睡觉时取出来,尽量避免整夜置于被窝内;应用热水袋时,先检查有无橡胶老化及渗漏,以防使用过程中发生爆裂,使用中只能装70%左右热水,水温不要超过50℃,并赶尽袋内的空气,不要挤压热水袋,注意把盖拧紧,防止水流出来;为高龄老人洗脸、洗脚时,一定要控制水温在40℃左右,一定要先测试温度再使用;偏瘫患者及糖尿病人热水泡脚时应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水温应低于37℃,条件不具备时,可用手放入水中5分钟以上,如无烫感则可以洗,洗脚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拔罐时,时间以不超过 10分钟为宜;使用神灯和微波等理疗用具时,要注意温度,严格掌握治疗板与皮肤的距离。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