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作为人体中最精密的“仪器”结构复杂、分区精细,治疗中稍有损伤,轻则造成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神经外科通常负责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断及治疗,一台神经外科手术往往持续3-8小时甚至高达10小时以上,对手术精准度要求极高,因此,每一台神经外科手术都被称为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尽管神经外科这个“战场”难度高、风险大,但从医29年,10000多天,凭借精湛的医术、过人的胆识,他带领团队勇闯“生命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他就是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脑科诊疗中心神经外科主任孔军。
时刻心系患者 时刻践行医生准则
为及时处理患者的突发情况,无论什么情况下孔军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其中最长的工作时间近72小时,中间只睡了两三个小时。对于比较危急的脑出血患者的救治是一项复杂而风险极大的治疗,脑出血患者病情变化极快,如果出血量大,治疗时间稍微晚一点,贻误时机,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弥补的损伤。孔军常说,“要赶时间,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他总是耐心和患者沟通,不仅看到“人的病”,还看到“病的人”,让患者真实感受到医生的温暖。
“扎”一个“针眼” 改善“天下第一痛”症状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和诊疗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对越来越多的功能性的疾病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癫痫、帕金森、三叉神经痛较为常见,其中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这类患者以往通常只能选择药物、针灸保守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孔军团队通过钻研创新,以微创手术“扎”一个“针眼”或者通过血管减压以及术后服药的手段治疗,有效改善了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和诊疗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机器人手术和微创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推动了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孔军表示,要积极对新的诊疗技术进行学习和开发,把它们应用到治疗患者的疾病当中,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他带领团队不断学习和积累,用精湛的医术,成功挽救无数患者生命。经过多年技术和经验积累,难治性癫痫、三叉神经痛等,这几项诊治技术也成为孔军的特长。
择“医”事 终“医”生 是传承 是延续
谈起自己最初从医的选择,在孔军的印象中,由于父亲是医生,自己从小周围接触的都是医生,护士。父亲每天忙的跟陀螺似的,早早的来到医院要先去看病人,然后查房,让孔军感受到了医学之光、医者情怀。有时在家里吃饭或者茶余饭后也会讨论病人的情况,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教材”,父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印在了孔军的脑海里。所以,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医生,像父亲那样为病人解除病痛,这个执念随着他的成长愈发强烈,报考大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就报考了医学,他说:“我以后要做医生,要去帮助病人解除痛苦”。孔军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医生这份职业于我而言就是一生,我觉得我的价值就是在医生的这个职业当中发光发热。”孔军说。
援助坦桑尼亚4年 勇闯新路攀高峰
做一名好医生必定是艰苦的,孔军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9年来,有时一台手术长达十几个小时,加班也早已是家常便饭。“累是肯定的,但从未后悔选择医生这个职业,选择医生这份职业是从小的兴趣,从小就喜欢钻研,喜欢动脑子,神经外科需要动脑的地方特别多,要不停的去琢磨,去研究,我乐在其中”孔军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能多积攒一些临床经验,2007年,孔军去往坦桑尼亚进行4年医疗援助,在此期间期间担任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首都队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军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日益攀高,4年期间,他累计开展了1000多例脑肿瘤手术,获得当地政府的认可,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这种成就感、认可度,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医者初心,也更加坚定的在医生的道路不停地往下走、越走越远。
医学是一种信仰 四句箴言送“新人”
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信仰、一份光明的事业,对于神经外科的年轻医生,孔军给出了这四点建议:多学习理论知识,基本功一定要扎实。要懂得颅脑的任何一个部位以及它的功能,一定要仔细记熟背熟,因为手术中稍有不慎,轻则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其次是要勤奋。对任何一个神经外科大夫来讲,想要把手术做好,熟练是最主要的,只有不停的练习,勤上手术,勤锻炼,才能得到提高。第三要学习新东西。很多东西书本上没有,要不停的去钻研,多看新东西,多学习。最后是必须要有创新。一定要去勇于设想新的东西,要有敢于创新的思维去研究新东西,解放思想,突破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