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预防中暑小妙招

2022-07-23 15:05 来源:青岛疾控
分享到:

夏天到了,席卷全国的热浪天气使人们闷热难耐,特别是由于夏季高温天气导致从事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中暑甚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防暑降温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夏季防暑降温相关知识,以及夏季养生的一些小妙招。

一、中暑预警线

35℃是关系安全生产和健康的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温度,是高温和中暑的预警温度。人的体温通常维持在37℃左右,而皮肤在正常情况下为33℃,环境温度要低于33℃,人体才会感到舒适;如果气温超过33℃,人体便会产生炎热的感觉,这时人体的汗腺开始“启动”,通过微微出汗来散发体内蓄积的热量;当气温达35℃时,皮肤的血管开始扩张,心跳开始加快,心脏泵血量会增加50%至70%,皮肤的血流量增加好几倍,以增加体表散热。此时必须采取降温措施。

二、高温预警等级划分

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橙、红表示。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连续3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三、高温对身体的影响

持续高温影响会引起心肌缺血、坏死,促发心律失常,加重心力衰竭,同时由于脑内细胞对高热敏感,可继发颅内局灶性出血、颅内压增高和昏迷;由于大量出汗,若不能及时补充,可造成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同时继发急性肾衰竭;中暑时的直接热损伤和消化系统血液灌注减少可引起消化道缺血性溃疡,易出现消化道大出血。

由于肌肉局部温度升高、缺氧,常发生严重肌损伤,常发生于户外工作的青壮年人群;此外,夏天精神疲乏,若空调使用不当、不通风透气,室内细菌繁殖,易致感冒(热伤风),并且夏季气温高,食物易变质污染,繁殖快速的各种蚊虫传播疾病,可患食物中毒及多种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等。

四、中暑的表现

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日)射病三种类型。上述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出现。其具体表现如下:

☀热痉挛:在干热环境条件下劳动,出汗过度,随汗液排出很多盐分,发生肢体和腹壁肌肉的痉挛现象;患者体温并不升高。补充食盐水即可缓解。

☀热衰竭:高温环境劳动,出现的血液循环机能衰竭。血压下降、脉搏呼吸加快、大量出汗、皮肤变凉、血浆和细胞间液量减少、晕眩、虚脱等症状。这时体温正常。在炎热的天气下作体力劳动或长跑,都可能引致热衰竭,严重的更会中暑。

☀热射病:初始可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因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可出现昏迷及抽搐,属急危重症,病死率极高,常在24小时内死亡。

五、中暑的预防

夏季应尽量穿着宽松透气衣物,色调宜浅,在阳光下活动时,应尽量佩戴帽子,避免阳光直射头部,继而引起日射病;炎热天气应尽量减少户外长时间活动,尤其是11时-15时,对于高危人群一定要重点的保护,特别是慢性病的患者,比如有糖尿病、肾衰竭、脏器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产褥期的妇女,都是导致中暑的高危人群。随身配备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用品,多饮用富含钾、钠、镁等电解质的饮品,如绿茶、糖盐水及功能性饮料等;中暑患者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于阳光下剧烈活动。

六、中暑的急救

及时将中暑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物,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体表散热,意识清醒者,可口服藿香正气水或滴丸(4~6粒/次);将患者身体尽可能多地浸入14℃以下的冷水中,可在患者头顶部周围放置用湿毛巾包裹的冰块,此法往往可迅速降温;意识清醒或经过降温清醒的患者可饮水,宜少量多次,在水中可加入少量糖盐。但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若伴严重症状,应及时送医诊治。

七、夏季养生

1.起居调养

中医理论中,夏季为阳气升发的季节,不应因避开炎热而足不出户,应适量活动,适当汗出,使津液流通,气机调畅,促进阳气壮大;防暑降温需有度,避免汗出当风、贪凉饮冷及冷水沐浴;夜间应于子时(23时)之前入睡,午间小憩亦为夏季养生之法、调养之道,适当午休可养护阳气、化生阴气,使阴阳调和,百病不生;夜班族因持续熬夜,耗伤阴津,可于夜班时少量、适度活动,避免过激情绪及过度运动激发阳气,同时可以枸杞子、菊花、麦冬、石斛等滋阴明目之品泡服。

2.饮食调养

不宜贪食生冷,避免伤及脾胃;水果以西瓜、乌梅、黄瓜等解暑清热、生津止渴之品为佳,可直接食用,也可榨汁饮用。瓜果之外,可自制粥品食用,可于绿豆、荷叶、莲子、百合、薏苡仁等食材中任选2-3种,与大米同煮,不仅解暑生津,更调养脾胃;蔬菜类,以冬瓜、苦瓜等清热利水之品为最佳,可使热邪从小便排出。

3.运动及情绪调养

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等为夏季最佳运动方式;若不胜烈日,游泳亦为佳选,不仅可以消暑,还具有强身健体、协调四肢之功效;无论选取何种运动,均应注意适度及运动前的热身;精神调养宜保持神清气和,遇事不可过激,否则心神涣散,影响气机,甚则影响五脏气血流通。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