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爆款”健康科普的背后,都有哪些可循之迹?

2021-06-18 15:19 来源:健康报
分享到: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达到23.15%,比2019年提升3.98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大增幅;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一米线等良好习惯蔚然成风,为战胜疫情提供有利支撑;传播量达百万、千万的“爆款”健康科普作品频频出圈,把自己作为“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面对国人变化的疾病谱、日新月异的传播特征、越来越多的科普需求,围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全国各地、各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两年来如何应变求变,交出满意答卷?其中有哪些经验、亮点?6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答案通过一个个实例、一组组数据呈现出来——

变“我想说的”为“你想听的”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已实施两年,与以往的科普工作相比,它有什么新特点?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以“变”为关键词作答。

“首先是更加重视回应群众的关切,变‘我想说的’为‘你想听的’。”米锋举例,“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设立了网站公共信箱,接受公众通过邮件咨询相关的问题,也组织专家对关注度高、提问集中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既创新了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又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

及时关注公众的关切,搜集网络上与健康相关的问题,给予权威、有针对性的回应,久而久之,科普提供方就成了“网红”。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辟谣小分队”就是这样一个出圈的健康科普大IP。谈及经验,该院党委书记张伟表示,视角转换极为重要。在科普内容上,“辟谣小分队”抓住了公众最关心的健康知识痛点、盲区;在传播方式上,该健康科普品牌又注重从公众接受度出发,将科普作品网文在线首发、小视频跟进、实体书籍集结出版、文创产品配合开展,形成网文、视频、书籍、文创“四位一体”的健康科普品牌推广体系。此外,在图、文、视频等内容制作中,还注重迎合网友喜闻乐见的语言习惯。这些,或许就是健康科普“华西模式”的成功密码。

“从实际效果来看,根据我院8.31万人在线受众反馈调查显示,6.06万名调查对象在我院健康科普作品影响下修正了其健康行为习惯,占比达72.96%。”张伟表示,健康科普不能光看热闹,老百姓愿意实践、最终获益才是终极目标。

变“我来说”为“我们一起说”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的新特点,还包括更加注重联合多方的力量,变“我来说”为“我们一起说”。米锋分析,这意味着要争取各个部门,包括全社会的支持,联手做科普,共同提升健康传播的效果。

对此,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阚全程颇有感触。他介绍,由于受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健康素养低在河南是健康扶贫的一道“拦路虎”。针对这个问题,河南抓住一个“牛鼻子”,踢开这个“拦路虎”。“这个‘牛鼻子’就是把健康知识普及的重点放在县域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阚全程介绍,牵动这个“牛鼻子”,河南使出了全力:省市医院与53个贫困县开展素养提升一对一帮扶;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到基层进行培训,培养一大批懂健康的家庭“明白人”。

5年来,河南省共进行了健康宣讲21.7万场,科普群众1192万人次,培养基层骨干71.2万人次,培养家庭“明白人”236.3万人次,贫困县的健康素养水平从2017年的5.3%提高到2020年的19.04%,有效保障了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的全部脱贫。

“从健康科普来讲,医疗卫生机构肯定是主阵地,医务人员肯定是主力军。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想方设法鼓励和推动医院、医务人员多多参与其中。”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介绍,为此,上海推动医院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让医院来发挥主体积极性,组成医院内部多部门、多学科的队伍,形成工作合力去推动。同时,把医疗机构日常的科普和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对医疗机构的考核,与医疗机构的评先、评优,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挂钩。此外,上海市还构建了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年度活跃指数,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此提升自身在市民当中的美誉度、信任度。

变“听不懂、记不住”为“听得进、学得会”

更加重视形式的创新,变“听不懂、记不住”为“听得进、学得会”,是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的又一新特点。

对此,此次发布会上的嘉宾都有不少心得。“已连续13年向上海居民通过政府实事的形式来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健康知识工具,比如说控油勺、腰围尺、冰箱贴等,使得市民的整体健康素养能够得到提升。”邬惊雷介绍。

豫剧是中原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结合这一特点,我们编了豫剧《乡村医生》,被称为当代版《朝阳沟》。”阚全程说,实践证明,以这样的方式宣讲健康素养66条,乡亲们最喜闻乐见。

“医院工作人员近万人,都非常积极、努力地为健康科普工作出力。”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赵俊介绍,该院乳腺外科一名主任,经过多年的策划,编排了一部“唯有爱”大型音乐剧,在江苏省大剧院深情唱响,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医生,做健康科普是责任和义务。我们既要保证科学性,这相当于底线;也要保证趣味性,让公众能够对科普宣教感兴趣、听得懂、做得到;还要强调时效性,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效果就事半功倍。”国家科普健康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说,希望健康科普这条路,同路人越来越多,更多人因此受益。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