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老来无病”,果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前几天青岛气温十几度,小编迫不及待的把羽绒服、秋衣秋裤收进了大衣橱,换上了漂亮的春装,没想到,一不留神,来一波冷空气,差点把小编冻感冒,现在看来天气笑我太年轻,初春冷空气可是套路满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春捂”那些事?
什么是“春捂”
“春捂”,是指春天气候乍暖还寒,早晚及室内外温差大,加之常有春寒侵袭,因此春天尤宜注意防风保暖,衣服宜渐减,不宜顿减。
“春捂”的好处
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春天,气温时高时低,温差较大,皮肤汗腺一会儿因寒冷而收缩,一会儿又因天热而毛孔舒展,来回反复就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此外,人体在经历了一个冬季的暖衣保护,自身调节机制已经适应了当前的动态平衡,如果过早脱去冬衣,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一旦遇到“倒春寒”,人们常会觉得自己“不像秋天那么抗冻”,特别是老人、儿童、产妇、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适应而受寒,甚至导致过敏性疾病、骨关节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春捂”四大标准
凡事皆有度,“春捂”也是如此,过犹不及,自受其害。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适度的春季养生,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从气象角度来说,“春捂”有四大标准,一是把握“春捂”时机,也就是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二是把握“春捂”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尤其是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敏感人群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三是注意“春捂”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正是春捂的信号;四是“春捂”持续时间不宜过长,7到14天正是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当气温回冷需要及时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让体弱的孩子和老人逐渐适应气候变化。
•小贴士•
“春捂”也不能一概而论,“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服;
如果觉得“捂”了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被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春捂部位”
“春捂”绝不是乱捂。“春捂”的“捂”容易给人造成误解,误认为一定要穿“密不透风”才能抵挡料峭的春寒,或者捂到大汗淋漓也不肯脱掉冬装。实际上,春捂是要讲究科学的,捂得太过反而“没病找病”。春季穿着应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头、背、腹、足底。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
捂背
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捂腹
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腹部温度太低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出现。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捂脚
春天防寒照顾好头颈和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哪些人群需要“春捂”
老年人
老年人体内产生的热量较低,并且循环系统已经不如年轻人,所以容易受“倒春寒”的刺激,需要“春捂”。
孩子
如果过早地给孩子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一旦遇到气温下降,孩子就难以适应,容易患伤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女性
初春季节,女性最容易因要“风度”不要“温度”而造成一些疾病。如初春因着凉引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妇科疾病的女性明显增多。
哪些人不适合“春捂”
对于青壮年,尤其是那些体质偏于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春捂就不一定适合了。
小编讲的这么详细,大家都学会正确“春捂”了吧,给小编点个赞吧!关注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勤洗手多喝水,别让感冒打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