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张“馒头手”的照片刷屏了,那是在河北石家庄社区一线做核酸采集的护士——苏倩冻肿了的手,那是抗疫英雄们的坚忍和奉献,也是他们的爱与歌!
近来,战疫的号角已在全国几地再次吹响,尤其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加之今冬寒潮的侵袭,全国大范围降温,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不得不战斗和坚守在凛冽寒风和低温中,他们的口罩结上了冰霜,隔离面罩挂上了冰凌,他们从早到晚长时间地工作,很多人冻伤了手脚!
除了抗疫人员,今年普通人发生冻伤的情况也较往年更多,医院的急诊和烧伤科接诊了大量冻伤的患者,他们多为双耳、双手或双脚冻伤,大多数较长时间户外停留,如长时间骑电动车、户外工作等,也有部分患者是在户外玩耍疏于防护的小朋友。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在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共同调节下产热与散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进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保证人体代谢的正常进行。但这种调节是有底线的,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足够低且持续时间长时,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首当其冲的皮肤组织就会受到损伤。我们知道皮肤在寒冷的刺激下,毛细血管会收缩,血液流量也因此减少,如果血液回流长时间无法改善,就会造成组织的缺血缺氧和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手指、脚跟、耳廓,更容易出现损伤。
所以当肢体的热量消耗殆尽,局部温度降至组织冰点以下时,也就是组织所能承受的最低温度以下时,就会引起冻伤。而热量的消耗除了与我们前面提过的温度和时间密切相关外,还与环境的空气湿度和风速有关。
由于潮湿易导热,肢体处于潮湿状态的部分散热更快,所以处在潮湿、阴暗、寒冷的环境中,会更容易引起冻伤。也因此,冻伤并不是都发生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冬季长江流域更是长冻疮的高发地区,想想南方冬天没有暖气的小伙伴,肢体末端和暴露部位都是长时间处于湿冷环境中的,也更容易发生冻疮。
除此,风速越大,体表的热量散失也越多,更易引发冻伤,所以大风天气更要注意防寒保暖。
轻度冻伤表现为局部皮肤的麻木、红肿,损伤部位会发热、瘙痒、灼痛;较重的皮肤会出现水疱或血疱,损伤部位会剧烈疼痛;再严重的皮肤会变为黑褐色,皮肤感觉消失,损伤部位周围皮肤剧烈疼痛;更严重的皮肤变为紫蓝色或青灰色,触觉和痛觉消失,甚至会导致肢体坏死,引发全身系统性的损伤。比如前些日子新闻里,有个人喝多了倒在小区里,被发现时手脚都凉透了,跟冰棍似的,医生说四肢很可能保不住了,要截肢,可见冻伤的危害有多大,同时也反映了喝酒能预防冻伤都是骗人的!
所以严寒冬季,一定要小心冻伤。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不要忽略耳朵、鼻子、手脚等肢体远端且容易暴露的部位,但鞋袜的选取不宜过紧,避免阻碍局部的血液循环;同时要注意处于寒冷环境的时间长度,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中。其次,要坚持规律锻炼,增强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尤其是在寒冷环境中,更要适当运动,避免久站和久坐。但运动出汗后,要注意及时脱离寒冷环境,更换干燥衣物,避免潮湿助长组织冻伤。
如果不幸发生冻伤,首先要尽快脱离寒冷环境,然后帮助肢体尽快复温,可以用37~40摄氏度的温水浸泡患处30分钟左右,过程中如果水温下降要及时添加热水维持正确的温度。用火烤、用雪搓等土法都是不科学的,烧伤、烫伤和揉搓会加重组织的损伤情况,进一步增加救治困难。前期正确处理后,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如果冻伤疼痛严重,出现水疱、血疱,甚至皮肤发青发紫,更要尽快就医,烧伤科是医院处理冻伤的主要科室。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防寒保暖,远离冻伤,尤其是那些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们,请多加小心,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