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耕耘三十余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余兵教授亲历了中国呼吸道疾病谱的变化与诊疗技术的迭代。从SARS到新冠,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她总是冲在一线,在“大风大雨”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派驻青岛医院的呼吸科专家,她始终认为,医学的本质是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扎根青岛三年多以来,她以扎实的临床功底、严谨的教学查房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北大医学”的深厚基因。
从北京到青岛
把“基础”做实让团队扎根
余兵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至今。谈及与呼吸科的结缘,她坦言“有点巧”,但很快发现这个领域很有意思,有很多需要做的地方。
△2022年7月,余兵教授在青岛医院坐诊
2022年6月,余兵作为北大专家派驻青岛。她还清楚记得那是个初夏的日子。刚来时,青岛医院还没有独立的呼吸科病房。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要成立独立的呼吸科,扩大床位,才能收治更复杂的病人,为周边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年多来,余兵教授每周的行程几乎雷打不动
周二
下午从北京乘高铁来青,晚上七点多抵达;
周三
上午出门诊,下午与科室同事一起重点查房、过病例,晚上继续做功课,准备次日教学查房的内容;
周四
上午大查房,下午组织全科进行疑难病例讨论,这样的病例讨论她已牵头举办了近70场,形成了宝贵的疑难病例集锦。通过这种“主治-副高-主任-北大专家”不断升级的四级查房制度,不仅提升了年轻医师的临床思维和能力,也确保重点患者得到充分关注,真正解决了许多临床难题。
周五
继续忙碌大半天后返回北京
多学科协作
破解复杂疾病的“钥匙”
在青岛出门诊、管病房三年多,余兵明显感觉青岛患者有自己的特点。“咱们这边的患者经常拖到很重才来,很多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就诊时往往已经很严重了。”
△为患者解释病情
她提到一个印象极深的病例,患者孙桂花(化名)六十多岁,因发热咳嗽来诊,CT显示肺部大片感染灶且迅速进展,很快出现呼吸衰竭,转入ICU。追问病史发现,她常年患有糖尿病却未规范控制,入院时已出现酮症酸中毒。经支气管镜采样,病原学确诊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这是一种典型的机会致病菌,常寄植于支气管扩张等结构性肺病患者的呼吸道中,一旦患者免疫力下降,就会迅速繁殖、导致重症肺炎。余兵立刻调整方案,组合使用了多种高级别抗生素,严密监测肝肾功能和感染指标,同时请内分泌科协同调控血糖。经过两周全力救治,患者肺部感染明显吸收,转回普通病房,最终康复出院。
这样的病例在青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并不少见。余兵说,许多重症肺炎患者背后都隐藏着血糖控制不佳的问题。她陆续诊治过合并糖尿病的曲霉菌肺炎、毛霉菌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菌血症患者,为了系统性地解决这类复杂问题,科室与内分泌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建立常态化多学科协作(MDT)机制。每周三、四下午,余兵教授常穿梭于各科室之间参与会诊。
因地制宜
科普疾病预防重要性
青岛地区呼吸系统疾病谱与北京差异显著,是余兵这三年多的深刻体会。北京患者中肺癌、肺结节、间质性肺病多,需要复杂支气管镜操作的多;而青岛的患者中感染性疾病占大多数,特别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慢阻肺急性加重、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哮喘急性发作等。
她注意到,医院周边区域农民、工人、外来务工人员占比高,健康意识相对薄弱,往往“小病忍、大病拖”。因此除了临床工作,她格外看重健康科普和慢病管理。“很多糖尿病合并肺感染的患者,如果早点控好血糖,根本不会发展到这么重。”
因此,她常走进社区开展义诊和健康讲座,重点放在慢性气道疾病,如哮喘、慢阻肺、支扩等,她希望老百姓不仅关注“咳嗽要不要吃抗生素”,更要认识到底层疾病管理和预防的重要性。
余兵教授反复说,多数常见病患者的治疗,靠的不是高精尖的技术,而是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逻辑和时刻替患者着想的心。但就是这样一位强调“基础”的医生,却在三年间让青岛的呼吸疾病诊疗水平悄然迈上新台阶。她以北京专家的视野和扎根基层的姿态,成为连接北大医学与青岛百姓健康最坚实的那道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