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简称“突发性聋”或“突聋”,指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
特别提醒
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病因及发病机制
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
目前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听力曲线可能提示不同的发病机制,在治疗和预后上均有较大差异: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因此,建议根据听力曲线进行分型,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临床表现有哪些?
1.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
2.耳鸣(约90%)。
3.耳闷胀感(约50%)
4.眩晕或头晕(约30%)。
5.听觉过敏或重听。
6.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
7.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
须进行的检查有哪些?
01耳科检查
包括耳周皮肤、淋巴结、外耳道及鼓膜等。注意耳周皮肤有无疱疹、红肿,外耳道有无耵聍、疖肿、疱疹等。
02纯音测听
包括250、500、1000、2000、3000、4000及8000 Hz的骨导和气导听阈。
03声导抗检查
包括鼓室图和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声反射。
04自发性眼震检查
伴有眩晕时,应进行自发性眼震检查,并根据病史选择性地进行床旁Dix-hallpike试验和/或Roll试验。
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检查(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01其他听力学检查
如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言语测听(包括言语识别阈和言语识别率)等。
02影像学检查
包含内听道的颅脑或内耳MRI,应注意除外听神经瘤等桥小脑角病变;根据病情需要可酌情选择颞骨CT检查。
0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等)、C反应蛋白等。
04病原学检查
支原体、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HIV等。
05其他
对伴有眩晕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进行前庭和平衡功能检查。
基本治疗建议
01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建议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包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具体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等)。
02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激素治疗首先建议全身给药,局部给药可作为补救性治疗,包括鼓室内注射或耳后注射。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在征得其同意,密切监控血压、血糖变化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全身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局部给药。
03突发性聋可能会出现听神经继发性损伤,急性期及急性期后可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等)和抗氧化剂(如硫辛酸、银杏叶提取物等)。
04高压氧的疗效国内外尚有争议,不建议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如果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作为补救性措施。
05疗程中如果听力完全恢复可以考虑停药,对于效果不佳者可视情况延长治疗时间。对于最终治疗效果不佳者待听力稳定后,可根据听力损失程度,选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装置。
疗效分为哪些?
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
显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30dB以上。
有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15-30dB。
无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不足15dB。
预后影响因素有哪些?
1.耳聋类型
2.听力损失程度
3.开始治疗距离发病的时间
4.是否伴有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