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高热不退?幕后黑手竟是你的“爱宠”

2025-10-14 17:30 来源: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
分享到:

近日,一向身体硬朗的刘大爷突然发起高烧,最高体温达到39.5℃,还伴有咳嗽症状。起初他以为自己只是普通感冒,便自行服用了退热药和感冒药。然而几天过去,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持续高热,甚至出现了胸闷、憋气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刘大爷不敢耽搁,急忙到社区医院检查,胸部CT检查结果提示肺炎。家属随即将他送至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本部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

住院第一天,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情,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刘大爷是位鹦鹉饲养爱好者,把这些小鸟视为“爱宠”,经常近距离喂养、观赏。这一线索让主治医生立刻想到了“鹦鹉热”这个少见疾病。由于刘大爷病情进展迅速,已经出现呼吸衰竭,为尽快明确诊断,医院第一时间为他安排了支气管镜检查,并将肺泡灌洗液送检tNGS。最终,刘大爷被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明确病因后,医疗团队为刘大爷制定了精准的治疗方案,患者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住院十天左右就好转出院了。

健康科普

1、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疫”,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 Chlamydia psittaci,Cps)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由于其临床症状与许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相似,缺乏特异性,导致该病常发生误诊和漏诊。

2、鹦鹉热的传染源

 Cps的主要传染源是鸟类,如鹦鹉等,以及禽类如鸡、鸭、鹅、鸽子等;此外,鹦鹉热被认为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非常罕见。

3、鹦鹉热的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人类一般通过吸入受Cps感染的鸟类或禽类的尿液、粪便或其他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接触播传: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或密切接触受感染鸟类或禽类及其羽毛、组织、分泌物、排泄物等,或被感染的鸟类啄伤、抓伤时也可能经由破损皮肤、黏膜,以及消化道途径引发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不能获得持久免疫,易复发及再次感染。

4、感染后临床表现

Cps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5~14天。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畏寒、咳嗽、纳差、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

5、实验室检查

对于疑似鹦鹉热患者,推荐采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当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时,可进一步采用新型的分子检测技术,如气管镜检查获取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病原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tNGS在检测速度、敏感度及特异度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

6、如何预防

家养鸟禽要加强通风,对饲养环境定期清洁和消毒,在处理鸟禽排泄物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并及时洗手,若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本部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目前针对疑难及不明原因发热引起的肺部感染,积极开展支气管镜检查获取BALF进行诊断。检查项目包括常规细菌、真菌涂片和培养、tNGS和mNGS等。特别是对于普通痰检诊断困难的病原体,如真菌(曲霉菌、隐球菌、肺孢子菌、毛霉等)、细菌(TB、NTM、厌氧菌、诺卡菌、放线菌、布鲁氏菌等)、非典型病原体(鹦鹉热、军团菌)、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等)以及寄生虫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能快速精准地确定病原体,并进行靶向治疗。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