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假期心脏手术 “扎堆”?节后 “护心” 刻不容缓,做好这些很关键~

2025-10-11 10:30 来源:青岛心血管病医院
分享到:

国庆中秋双节叠加,不少人沉浸在团圆聚餐、出游狂欢的喜悦中,可青岛心血管病医院的心脏中心却格外忙碌,仅10月5日一天就完成13台急诊冠脉介入手术和2台TAVR手术。10月9日,结束小长假的第一天,心脏中心门诊迎来就诊小高峰,为何节日以及节后心血管疾病高发?其实,这背后藏着饮食失控、作息紊乱、季节变化以及节后综合征的“多重夹击”,而节后正是修复心脏健康的关键期,做好“护心”才能避免风险升级。

“假期快乐”变成“心脏危机”

52岁的张先生有高血压病史,平时规律服药,血压控制稳定。国庆期间,他每天赶3场聚餐,顿顿大鱼大肉,抽烟喝酒不少,晚上熬夜打扑克到凌晨1点。10月5日。他起床后突然胸痛,伴有大汗、呼吸困难,家人立即送至我院。检查发现,张先生的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90%,已出现急性心梗,医生紧急为他做了冠脉支架植入手术。

另有一位68岁的李阿姨患有冠心病史多年,国庆中秋假期,她帮子女带孙子,还要忙碌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日常作息全部打乱,李阿姨之前的失眠症状进一步加重。中秋节前一天,李阿姨胸闷、憋气严重,家人拨打120将老人送至我院,紧急植入2枚支架,生命转危为安。

假期心血管疾病高发,4个因素是“推手”

节日里的心脏负担,往往比平时重一倍,这里面有饮食、作息、季节等多方面的因素。

饮食“踩雷”:团圆宴上少不了高油、高盐、高糖的硬菜(如红烧肉、油炸丸子),再搭配白酒、啤酒,会让血脂瞬间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诱发冠脉斑块破裂,引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作息“颠倒”:熬夜看晚会、打麻将、赶行程,会打乱生物钟,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波动剧烈,心脏长期处于“加班”状态;

季节“添乱”:中秋后气温骤降,尤其是早晚温差大,血管遇冷收缩,血压易飙升,对本身有血管狭窄的人来说,相当于“雪上加霜”;

节后“应激”:假期结束后,返工族面临“节后综合征”——焦虑、烦躁、睡眠质量下降,加上突然回归高强度工作,心脏难以快速适应,容易诱发心律失常、胸闷等问题。

“护心”6步走,帮心脏“回归正轨”

不管有没有心脏病史,节后1-2周都是心脏的“恢复期”,做好这 6点能有效降低风险:

1.饮食:

从“油腻”回归“清淡”,给血管“减负”

少吃高油、高盐、高糖食物,比如把红烧肉换成清蒸鱼,酱菜换成凉拌蔬菜,饮料换成白开水或淡茶;每天盐摄入不超过 5克,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帮助降低血脂;若节日期间喝了酒,节后 1周内完全禁酒,让肝脏和心脏充分休息。

2.作息:

倒回“生物钟”,保证睡眠“质”和“量”

每天早睡早起,哪怕周末也不熬夜,逐步恢复工作日作息;睡前 1小时远离手机、电视,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助眠,保证每天 7-8小时睡眠。

3.运动:

从“不动”到“慢动”,避免突然剧烈运动

节后不要突然去跑步、跳绳,先从轻度运动开始,比如每天散步、瑜伽;有心脏病史的人,运动前最好测血压、心率,若血压和心率高,当天暂时不运动。

4.情绪:

缓解“节后焦虑”,别让压力“缠上”心脏

返工后若感觉压力大,可每天花5分钟“深呼吸”:坐直身体,用鼻子慢慢吸气4秒,屏住呼吸2,再用嘴慢慢呼气6秒,重复5次,能快速平复交感神经;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缓解焦虑情绪。

5.监测:

重点盯紧“血压、心率、症状”

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每天早晚各测 1次血压、心率,记录在本子上,若血压持续、心率忽快忽慢,及时联系医生;普通人若出现胸痛、气短、头晕、乏力,别硬扛,立即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

6.就医:

出现这些信号,千万别拖延

胸痛超过5分钟不缓解,或伴有大汗、呕吐;心悸持续 1小时以上,休息后仍不缓解;突然出现下肢水肿、呼吸困难;有心脏病史的人,突然忘记吃药或出现药物副作用。节日的快乐值得回味,但心脏的健康更需要长期守护。

节后做好饮食、作息、运动、情绪的调整,不仅是修复假期的“透支”,更是为全年的心脏健康打下基础。尤其是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的人,别把“节后护心”当小事——早一步调整,就能少一分风险,让心脏始终“动力满满”!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