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是立秋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中医讲“秋气通于肺”,此时正是养肺护肺、防病强身的关键时节。青岛市海慈中医医疗集团呼吸与危重症(肺病)中心二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李莉莎从中医角度,和大家聊聊立秋养生。
1.润燥养肺,首重滋阴
立秋后“燥邪”当令,最易耗伤肺津,引发口干咽燥、干咳少痰。中医养生讲究“燥者润之”,食疗是首选:推荐“白色入肺”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山药、莲藕,可煮百合莲子羹、冰糖雪梨川贝羹。晨起一杯温蜂蜜水(注:糖尿病人慎用)或淡盐水(少量)也能生津润燥。
2.起居顺应“秋收”,预防受凉
秋季养生,离不开“收、养”这一原则。夏秋之交,昼夜温差逐渐变大,应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所以在起居上宜早卧早起,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再起床,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立秋时仍天气炎热,此时“秋老虎”肆虐,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要注意时常开窗通风。在夜晚莫贪凉,尤其入睡后要注意预防受凉。
3.导引按跷,宣通肺气
传统导引术,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能舒展筋骨、调和气血、增强肺卫之气。
穴位按摩简单有效:每日按揉太渊穴(腕横纹桡侧凹陷)、列缺穴(腕横纹上1.5寸)、迎香穴(鼻翼两旁)各2-3分钟,有助于宣肺通窍、预防感冒。
4.情志贵在“安宁”
秋属金,对应肺,在志为悲。中医认为“悲伤肺”,立秋后要收敛神气,保持心情平和、乐观豁达,避免悲秋伤感。可多听舒缓音乐,或登高望远以开阔心胸。
5.秋不忙进补,重在“平补”、“清补”
立秋并非“贴秋膘”之时!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脾胃功能尚弱,不宜吃大鱼大肉、滋腻厚味,以免助湿生热、困遏脾阳、内生痰浊,反伤肺气。
饮食宜清润、平和、易消化,食酸有助于收敛肺气,可以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橘子、柠檬、石榴、番茄、乌梅、葡萄等应季果蔬。应尽量少吃葱、姜、蒜、韭等辛味之品。中医认为辛味通肺,可以助长肺气,如果摄入过多辛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肺气太盛,导致上火、便秘等秋燥症状。
6.体质有别,调养各异
中医养生讲究“三因制宜”。
阴虚燥热体质通常表现为口干舌红,可以吃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肺。
气虚/阳虚体质通常表现为怕冷易疲,润燥的同时可以加入山药、莲子、芡实等平和温补,避免过于寒凉。
痰湿体质通常表现为苔厚体胖,需以健脾化痰为主,可以食用薏米、白扁豆、陈皮等,慎食甜腻。
慢性肺系疾病患者,如慢阻肺、哮喘、肺间质纤维化,务必坚持中药调理或规范用药,立秋后可来院进行三伏贴后续巩固或膏方调理咨询,借助天时,扶正固本、预防发作。
中医立秋养肺,重在滋阴润燥、避寒保暖、导引宣肺、宁志平补,核心在于顺应“秋收”之气,养护肺脏的“清肃”之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希望这些中医智慧,能助您培土生金、固护正气,安然度过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