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海初的医者征途与生命守护

2025-07-24 09:38 来源:青新健康
分享到:

在人类对抗疾病、守护健康的征途中,心血管疾病因其高发病率与致死率,始终是严峻的挑战。攀登这座险峰,需要前沿技术的突破、系统防线的构建与专业人才的持续培育。作为山东省唯一的一所省属公立三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近年来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相继获批山东省首家标准版、智享版“双认证”的高血压达标中心单位,山东半岛高血压达标中心联盟主委单位;全国心脏康复中心示范单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生活方式医学联盟示范中心。

医院心脏介入中心持续紧跟国内外心血管病治疗技术前沿,顺利开展了全国首批、山东省首例Micra AV无导线双腔抗核磁起搏器植入;山东省率先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复杂冠心病;胶东半岛首次应用IVUS-OCT一体机指导完成复杂冠脉介入诊疗;心脏射频消融加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等一大批新技术新项目,已使众多患者获益。医院远程心电中心先后为省内一百多家社区医院提供心电延伸服务,成为智慧心脏、智慧医院一道亮丽的名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聆听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于海初教授关于守护生命、引领未来的思考与实践。

破局创新:重塑生命通道的技术前沿

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技术创新引领临床实践已成为常态。谈及学科发展时,于海初话语中带着临床专家特有的务实风格。他提到药物疗法取得革命性突破,而当话题转向器械创新,他的目光愈发明亮。冠状动脉可降解支架的出现,被他誉为“里程碑式的进步”——“这意味着患者3到5年后,体内将不再有金属异物残留,我们称之为‘介入无植入’。”药物球囊技术则有效破解了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分叉病变等临床难题。更令他振奋的突破在于起搏器领域:“抗核磁起搏器”的普及以及最新的“双腔抗核磁无导线起搏器”的应用,极大扫清了患者未来接受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障碍。这些新技术作为心血管专科的青大心血管病医院均在国内、省内率先开展,造福了广大病患。

另外,于海初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与远程医疗的深度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心血管健康管理的边界。以智能手表监测房颤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日益普及,远程心电、血压监测得以延伸至家庭与职场。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自2020年起着手构建远程血压管理平台,利用青岛市科技惠民项目的百万经费作为启动资金,实现了患者数据实时传输至医生端,异常时系统可自动预警并指导干预,使得管理病人的血压达标率达85%以上,并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对于心肌梗死后高危患者,可穿戴心电监护衣在关键窗口期提供持续保护,一旦发现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及时升级为植入式自动复律除颤器植入。这些创新实践,正将医院的专业监护能力无缝覆盖到患者生活、工作场景,为慢病防控与风险预警开辟了广阔空间。

而在所有技术创新中,令于海初教授倾注满腔热情的,当属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范式变革。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心脏瓣膜如同生命之‘门’,老化失修便会导致狭窄或关闭不全。”传统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常令高龄危重患者望而却步。如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等介入技术,仅通过股动脉的微创路径即可完成瓣膜置换。“尤为值得瞩目的是,”他强调,“我国自主研发的瓣膜产品不断涌现,大幅降低了手术创伤,甚至为部分患者开启了二次瓣膜介入之门。”提及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团队2010年完成的中国首例TAVR患者,在十年后成功接受二次TAVR(也就是所谓的“瓣中瓣”)手术的案例,于海初坦言,国产瓣膜的上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瓣膜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脏瓣膜病患者将越来越多,该技术将造福更多病人。

掌灯育人:医教研协同培育未来力量

从临床医生到学科带头人,再到医院管理者,于海初尤其珍视在急诊介入领域拓荒的岁月。2003年,当多数医院仅开展择期冠脉介入时,他远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师从葛均波院士,将急性心梗急诊介入技术引入山东常规开展。“急性心梗的急诊介入是指南最高级别推荐,直接挽救濒死心肌,患者获益最大。”回忆那段岁月,他难忘葛院士团队的敬业精神与强大的科研转化能力——“年轻医生下班后直接进入实验室,真正把临床与科研无缝结合。”

在他的影响下,医院坚定秉持“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理念:临床能力是根基,确保为患者提供优质诊疗;科研源于临床问题的深入探索;而教学相长,能锤炼医生的理论知识体系。正是这种协同发展的理念,推动着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的心血管专科在复杂冠心病介入、心脏康复、高血压等领域始终走在创新前沿。

全域守护:构建心血管健康坚实防线

面对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严峻趋势,于海初深刻认识到,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公众“吃得好、动得少”的不科学生活方式及健康意识相对不足是关键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于海初提出了多维度协作的解决方案:强调医务人员职责所在,需主动普及健康知识、做科普先锋,例如今年三月份主办的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双心医学分会学术年会开幕前的“健步行”活动率先践行“健康体重,医者先行”;同时政府与媒体需形成合力,他高度认可“无烟场所”等政策推广,并呼吁媒体持续传播科学理念;更强调全民自觉是终极防线,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尤其需重视体重管理、科学运动与危险因素控制。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力推的“心脏康复五大处方”正在弥补慢病管理的最后一环,针对许多患者误以为“支架手术等于一劳永逸”的误区,他澄清支架仅提供物理支撑开通血管,对动脉硬化疾病本身无防治作用,若术后回归不健康生活方式危机必然卷土重来。

为此,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构建了涵盖五大维度的康复体系:营养处方提供个体化科学饮食方案;运动处方由心血管医生主导评估制定安全有效方案;心理处方识别干预心血管疾病共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处方以戒烟为核心综合管理血压、血糖、血脂等;药物处方则规范用药并提升长期依从性。

生命绿洲:创新与温情的守护之地

“工作35年,我最大的感悟是:只有真正把病人当亲人,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也才能不断进步。”采访尾声,于海初对年轻医生的赠言质朴而深刻,“科技再发达,扎实的临床功底和个体化的治疗关怀永远不可替代。病人是最好的教材。”

在于海初院长及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已成为一片创新与温度交融的生命绿洲。从生死时速的急诊介入到细水长流的健康管理,医院始终坚守使命,这种对技术的精进与对患者的仁爱,共同铸就了医院守护心血管健康的坚实力量,为“健康中国”战略书写着生动的青岛篇章。

专家介绍

于海初

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脏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脏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介入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心脏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高血压病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心脏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双心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心血管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心脏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心脏康复中心联盟主席、《精准医学》杂志编委。

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冠脉介入委员会“优秀青年介入医师奖”,获省部、厅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4项,发表论著70余篇,SCI收录29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4部。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