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青岛和睦家医院神经内科张敏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2024年美国AD协会有关《AD诊断与分期修订标准》对阿尔茨海默病定义的革命性更新,将诊疗关口前移了10-20年。当患者出现典型症状时,往往已有半数脑细胞不可逆损伤,这对早筛早诊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让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早筛的价值。”
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领域,张敏是一位经验丰富、见解独到的专家。1986年从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张敏长期深耕神经内科一线,曾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担任脑科中心副主任等重要职务,如今在青岛和睦家医院继续发光发热,致力于守护患者的脑部健康,尤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症状诊断”到“生物标记物诊断”的跨越
“以往大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仅停留在临床症状阶段,认为记忆力减退、思维与行为异常、情绪波动等表现出现时才可确诊,但 2024年的新定义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 张敏介绍道,“现在明确阿尔茨海默病在症状出现前的10-20年,大脑内部的病理改变已然启动。这意味着没有症状也可能患病,待症状明显时,大部分脑细胞已经坏死,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
过去,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依赖尸检,近些年通过分子影像学检查或腰穿检测明确诊断,这些手段用于超早期筛查,或存在可及性差、患者接受度低等问题。如今,医学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通过抽血检测血液标志物 p-tau217,即可高效筛查阿尔茨海默病,国内宣武医院韩璎教授团队及国际研究大队列的证据表明,血中p-tau217与AβPET阳性的一致性可以达到90%左右的,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供了有力支撑。”张敏表示。
治疗新突破:从治标到治本的希望曙光初绽
在治疗方面,阿尔茨海默病同样迎来曙光。张敏告诉记者,新的针对淀粉样斑块的靶向治疗药物,能从根源上延缓病情进展,甚至让部分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有一位62岁的女性患者,仅表现出轻微记忆力减退,但血液检测呈阳性,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轻度认知障碍阶段的阿尔茨海默病,使用新药物治疗后,不仅记忆力减退症状稳定,原本出现的思维异常、睡眠障碍、平衡障碍等问题也显著改善,这充分展现了早期筛查与治疗的巨大潜力。”张敏分享道。
张敏呼吁,大众一定要摒弃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固有误区,它并非不治之症,早期通过非药物干预如地中海饮食、适度运动、控制 “三高” 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明显降低发病风险;新型药物治疗也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期望未来会有更多价格更亲民,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治疗手段,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优雅老去,不再受阿尔茨海默病的困扰。”张敏满怀期待地说道。
早期筛查与家庭关爱:双轮驱动,缺一不可
张敏告诉记者,目前很多专家建议60岁以上人群应将阿尔茨海默病筛查纳入常规体检,即便没有症状,也应提高警惕,因为早期筛查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干预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过程中,家庭关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敏建议,家属应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细节,如记忆力变化、情绪波动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就医。同时,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张敏提醒,如果发现家人出现频繁遗忘、重复询问相同问题、性格改变或判断力下降、完成熟悉事务出现困难等情况一定要尽早就医,寻求诊治。
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社会协同,共抗病魔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影响患者个人,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张敏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中呼吁,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与重视;加大对医疗科研的投入,推动筛查与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社区照顾服务体系,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共同构建一个关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社会环境。
目前,青岛和睦家医院依托先进检测技术推出的血液早期筛查服务,凭借其便捷高效、微创精准且经济可及的特点,已为众多患者提供优质筛查解决方案。该创新检测手段不仅显著提升了高危人群的疾病早诊效率,更以人性化服务切实缓解了患者的就医负担,为早期干预治疗创造了宝贵机会,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医疗价值和社会效益。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我们不再是无能为力。早期筛查犹如精准的雷达,精准诊断恰似明亮的探照灯,有效治疗则是锐利的武器,再加上全方位的关爱支持体系,这一切都为我们战胜阿尔茨海默病筑牢了坚实根基。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患者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张敏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