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青大附院举办阿尔茨海默病学术研讨会 LVA新改良术式突破治疗困局

2025-03-30 19:41 来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分享到:

3月30日,青大附院成功举办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及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0余个省份、50余家医疗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和学员参加会议。

青大附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栗世方、核医学科主任王振光、神经内科病区主任迟松分别就阿尔茨海默病 ( AD )的外科治疗、分子影像评估、内科治疗等前沿课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

研讨会上,栗世方教授系统讲解了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的理论基础以及基于自身优势进行的技术优化。结合已成功实施10余例阿尔茨海默病手术的实践经验,他创新性提出LVA新改良术式,并现场带领团队成功完成1例手术直播演示。直播全程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采用改良LVA技术分离颅内类淋巴出颅汇入的颈深部淋巴链,将其与颈内静脉进行精准吻合,旨在降低颅内淋巴回流的压力,进而推动颅内不良蛋白向颅外转运,最终实现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改善。整台手术历时两个小时,神经外科成磊副主任医师同步对手术的操作流程以及技术要点进行了专业讲解。

MDT研讨环节中,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核医学科及医学伦理学的多位专家围绕AD诊疗规范展开深度对话,强调了跨学科整合、MDT诊疗模式对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意义。其中,王振光教授强调了分子影像评估在AD早期诊断中的关键作用,迟松教授阐述了 AD规范化治疗和药物联合手术的协同治疗前景。

相关链接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死亡情况、患病情况、疾病负担均高于全球水平,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主流的AD经典假说基于其核心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FTs)、神经元丢失及神经炎症。尽管相关假说得到广泛认可,但AD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远远超越假说。过去二十年,全球临床专家研发出数种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例如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改善患者认知、NMDA受体拮抗剂延缓中重度患者功能衰退等,但远未满足治疗需求。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手段: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脑间质中存在的“类淋巴”途径,可以将脑代谢的有害蛋白(Aβ、Tau等)清除掉。通过显微外科吻合技术,进行颈深淋巴和静脉分流,改建脑内“类淋巴”回流通路,促进AD的致病蛋白(Aβ、Tau等)转运,从而逆转大脑的退行性改变,减轻脑组织纤维化,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近年来,青大附院栗世方教授带领神经外科团队成功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8 00余例,完成直径1mm及以下的血管吻合手术1 00余例,具有丰富的颈部显微手术以及颅外 -颅内血管显微搭桥手术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同时,栗世方教授在国内提出“颈深淋巴链”的概念,并对淋巴-静脉吻合技术进行了多处改良,包括切口设计、淋巴显影和受体血管选择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团队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目前,青大附院神经外科与神经内科、医学影像科等形成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已成功为10余名阿尔茨海默病人实施了手术治疗,通过几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医学难题,更是对人类智慧与协作精神的考验。如今,其临床诊疗已从单一学科走向多维度协作,手术治疗更为患者提供了新希望,但需严格筛选适应症并完善MDT支持体系,未来需进一步融合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与社会资源,最终实现“精准干预、全程管理”的目标。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青大附院在阿尔茨海默病诊疗领域的突出成果,也彰显了临床专家对医疗技术创新发展的不懈追求。未来,青大附院将紧跟前沿治疗理念,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为更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点亮记忆之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