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住,相信自己,希望就在明天。”短短几个字折射出医生坚定的信念。医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救死扶伤,帮助病患解除痛苦,争分夺秒与死神较量;医生也是一个辛苦的职业,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需要不断自我更新。正如本期专访的主人公,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专家张海宁教授,从医20多年的他,在专业的道路上不断深耕,始终保持着一颗终身学习的心。他用自己的行动深刻诠释了医生这份职业的意义所在,在工作中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砥砺前行,争优创先。
对于专业的不断深耕是造福患者的前提
在张海宁看来,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的深耕与努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从事关节外科20多年来,张海宁在专业上一直不断的深耕与努力,取得了许多斐然的成绩。发表文章100多篇、申请专利80项,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并获得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委、骨关节炎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关节外科委员、山东省膝关节外科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任职,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汗水的凝结,是负担的责任,是拼搏的结果。
与此同时,他带教了数十个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开创了多个省内领先的新技术、新项目。在他的眼中,这些成就的取得不单是个人的荣誉,更关键的是这些成就可以使他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这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融合创新心技术让生命重新绽放光彩
“一个临床医生不仅要把手术做好,更要争取能够在从事的行业中引起一些技术方面的变革”,这是张海宁一直坚信的理念。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张海宁从未有过松懈,不仅发明了SMOC入路小切口膝关节置换技术、还实施了国内最早的比基尼入路髋关节置换手术、open HTO等技术,并且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技术、BKA手术,还自主研发了国际首个全流程覆盖髋关节手术机器人,由此开展了众多复杂高难度的手术,让更多的患者重获了新生。
在众多手术中,有一台手术让他记忆非常深刻。那是一位患有强直性脊柱炎20多年的青年患者,本应青春绽放的年纪却因为患病而失去了色彩。这位年轻患者整个髋关节处于骨性融合的状态,生活基本已经不能自理。更让医生犯愁的是,对于这种髋关节置换手术,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是属于高难度复杂的手术。在此,张海宁克服了一切困难,大胆创新,利用国际最先进的MAKO髋关节手术机器人,精准实施了髋关节重建,通过机器人辅助,完成了骨性融合髋关节置换手术,极大的改善病人假体的位置,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使得整个手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让患者生活恢复了正常,更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希望。
技术的创新对于医生来说真的是至关重要。正如张海宁所说,医生如果只是原地踏步吃老本,就无法让患者享受到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这是对患者极大的不公平。就如这台手术,如果不去创新,仍然以过往的技术来实施,会大大增加手术风险,造成骨折、假体位置不良,手术时间延长,病人失血量过大等眼中情况发生,甚至会造成手术后下肢脱位的风险提高、下肢长度不一致以及会影响假体的中期或远期的使用寿命,而利用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让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的精准、流畅,大大降低了手术的失误率,提高了手术的效果,不管是对于医生自身还是患者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
人生万事须自为 希望属于努力坚持的人
“想好了做医生,就一定要坚持,丝毫不能懈怠,磨炼你的妙手,怀有一颗仁心,方能大医精诚!”这是张海宁对青年医生的嘱咐,也是他始终秉持的观点。
正所谓“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医生的使命,是披上白大褂,走向芸芸众生,这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从医二十多年,张海宁在这份责任上丝毫没有懈怠,技术上的不安于现状,积极探索创新,让他在医生的这份职业中越走越深、越走越广。在他的心中,医生是可以给患者带去希望、带来曙光的人,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做到大医精诚。往后的日子里,张海宁表示会一直坚守本心,不断进取、不断深耕,让终身学习的态度、积极创新的精神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