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短短几字,道出了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对待患者的人文关怀及医学理性的思考。正如本期专访的主人公,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专家王海波教授,从医30余年的他,绝对算得上行业前辈,但他却总说,干好这行要有一个年轻人的心态。
融合创新手术方式 让生命与美丽并存
在王海波看来,乳腺疾病它既是一种生理性疾病,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性疾病。其不仅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会对女性患者产生心理上的打击。当手术后失去乳房,很多女性,特别是很注重自我形象的女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变化,失落感、自卑感笼罩心头,羞于见人。一位术后复查的患者触发了王海波的深度思考。那是一位青年女性患者,术后三年至王海波门诊复查,手术是成功的,患者家庭条件也较为优越,但王海波敏感的捕捉到这位患者并不开心,整个人情绪低落。他关切的询问患者,疾病已经治好了,三年也无复发,为何不开心呢?患者告诉他,自己准备离婚了。虽然疾病治疗好了,但是自己失去了一个乳房,已经不是一个完整完美的女性,不想见丈夫,不想见任何人,完全将自我封闭了起来。
医生解决了病灶,病人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就真的“治好了”吗?身体的伤痛已治愈,患者却自我远离了社会、远离了家庭,自我进行封闭。患者的心理变化,激发了王海波探索新课题的劲头,如何将整形美容技术和肿瘤技术有机结合,一方面让疾病得到根治,另一方面还给患者一个相对完整完美的身体。
新课题、新思维、新挑战,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王海波团队已将保乳重建手术应用于临床。手术方式的改变,对女性而言,一方面治疗了疾病,一方面又适当保留了外形,但是对于医生而言,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复杂度,同时也增加了工作时间。虽然非常辛苦,可是看到通过自己技术,不但满足了乳腺癌患者治疗的需求,且满足了她们对形体和心理的要求,患者恢复自信和笑容,是作为医生最大的欣慰和骄傲。
舞台虽转换 坚守永不变
10年前,王海波还是一名普外科医生,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他毅然决然的接下了发展乳腺专业的艰巨任务。在青大附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德国专家的帮助下,王海波组建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组建之初即获得了中德卫生部认证,是山东省卫健委正式命名的专业中心,也是国内比较少的专病多学科协作中心。乳腺病诊疗中心致力于专病多学科协作,一站式服务,个体化关爱。
从普外科到乳腺外科,在旁人眼里可能是从大舞台转到小舞台,但真正进入其中才发现,这是一个急需开拓创新的医学领域。时至今日,乳腺病诊疗中心再升级,升级成立为乳腺病医院。谈到成立乳腺病医院的初衷,王海波说,实践证明多学科协作的服务模式非常好,但是在临床当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需要医生们通过深入挖掘去解决,不仅要做好临床服务,还需做好科研和转化工作。乳腺疾病不仅关乎广大女性健康,还有很多社会化服务需要医生们去完成。社会性筛查、患者术后随访、患者的生活指导等,此类社会化和科研转化工作仅靠一个中心难以满足,所以在此基础上,医院领导高瞻远瞩,支持成立了乳腺病专科医院,帮助大家更好的开展诊疗服务、科学研究及社会化服务工作,让更多的患者受惠受益。
永葆年轻心态 汲取奋进力量
“医”路前行,前进的路上也会遇到挫折,特别是面对乳腺癌患者,在百般精心的治疗后却得不到满意的结果,难免让人觉得挫败。“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打起精神,这些挫折更能激励我继续向前,不断钻研创新,用过硬的技术治愈更多患者。”王海波说,自己将充满热情地永远向前。
时光匆匆而过,王海波已从事乳腺专业十年,他说前十年使自己对专业的认识有了逐渐深入,未来的五年他将继续探索深造,永远保持一种年轻医生的心态将各项工作推进创新。在他心中,医生是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和工作,这项工作与众不同,除却是一份职业,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其中。做了三十余年医生,他无怨无悔,会继续充满热情的走下去,去帮助,去治愈,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