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9月27日讯(记者 张雪茹)“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纪良从医27年来矢志不移的初心,他奔波于病房与诊室,穿梭在患者与家属之间,坚守“医者仁心”理念,扎根康复医学,跨过重重阻力,为那些脑出血、脑梗塞、颅脑损伤、骨折术后、运动损伤、肌骨疾病的患者送去康复希望,只为能“唤醒”患者的沉睡肌能,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不厌其烦 重燃患者康复希望
“康复科与其他科室不同,康复医师同时还需兼任心理导师,为前来康复的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纪良说,每位患者和家人都抱有极高的心理预期,但与之相反的是,康复之路漫漫且步步艰辛,需要有强烈的意志和不服输的勇气才能扎实走下去,付出努力才能收获康复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脑组织损伤类的特殊患者来讲更为艰难,“不可逆”这三个字横亘在患者与家属之间,是他们心理上无法跨越的横沟。
为了让所有的患者都能坚持走下去,纪良总是不厌其烦地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有些患者确实恢复得很好,如果以他们为榜样便能激发更多患者的康复斗志,于是我们设立了每月一次的医护患三方的交流会,让所有病患参与其中,颁发康复之星锦旗,挂于患者床头以示表彰,让更多的病患相互模仿,相互促进”,纪良说,对于一些康复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则会通过“五方座谈会”,由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患者和家属参与,会中指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新的康复方案,舒缓患者焦虑情绪,帮助其重拾康复信心。
勇往直前 帮助患者创造康复奇迹
在众多患者中,一位摩托车修理工令纪良感慨至今。该患者是纪良众多创造康复奇迹的病患之一,“他是脑出血导致的上肢零肌力,他四处求医做康复治疗但都收效甚微,于是找到我们康复医学科”,纪良说,为了让其能恢复后重返社会,团队为他量身打造多种拧螺丝康复训练方案,在医患的共同努力下,该患者半年便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出院。
“出院后没多久他便能修理摩托车,恢复了以往的工作和生活。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一名抗疫志愿者,重新考取机动车驾驶证,闲暇时间还经常打太极拳、刷太极扇,还经常骑着摩托车来看我们”,纪良笑着说,看到患者回归以往的生活,且生活的更加多姿多彩,他既感动又欣慰。
康复的正确打开方式:医生技术理论与患者亲力实践相结合
将医生技术理论与患者亲力实践相结合,才是康复的正确打开方式。“比如,有的患者在执行康复训练,医生令其做引体向上的动作,但以患者的身体状况来讲他是无法执行的,医生再如何告知对患者都是无用的,如果患者在抓着单杠时医生在背后相扶指导,患者再慢慢训练就会有康复成效。”纪良说,引导式教育训练是康复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医护团队协同引导中,鼓励患者,才能看到最终的康复效果,这也是团队能屡屡创造康复奇迹的原因。
无私奉献 用爱填补成县康复空白
纪良的父亲是医生,纪良从小便能体会父辈的爱与奉献精神,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不知不觉中大爱已占据了首位。“2017年,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与甘肃省陇南成县人民医院设立帮扶援助计划,了解到成县人民医院没有康复科,许多当地患者无法康复治疗,我就报名参与了援助陇南对口支援工作。当地康复诊疗比较落后是到达成县后的最初印象,由于康复治疗中需要有光、电、热、理疗、低周波、冲击波牵引床等设备的辅助才能顺利展开,但在成县人民医院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只能一边为病患看诊、一边帮扶诊疗技术,通过一些“土法子”来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这一待就是两个月”,纪良说,随后成县人民医院的康复治疗师跟随他回到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学习。为了更好的填补这一空白,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的医生又再次前往成县人民医院帮扶一年。
至此,2019年成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在2年内实现了从零到有,此次陇南之行纪良发挥其康复技能示范引领作用,解决了当地患者无法进行康复治疗的难题。
纪良始终用爱心、耐心、恒心做好每位患者的康复训练工作,为患者搭建“康庄大道”,筑牢医患之情,共踏康复之路,披荆斩棘从未惧怕松懈,他不断地引导再引导,鼓励再鼓励,与病患相互信任,一步步相扶而至,只为让更多的患者能恢复如常、重筑生活、回归社会,方不负初心,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