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指因疾病或创伤而感觉苦楚。疼痛有轻有重,有些人在疼痛的时候会选择忍耐。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疼痛有可能是身体正在给你发出预警信号,建议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疼痛不是病,能忍则忍”是误区
先来看看王先生的故事。王先生今年50岁,是一个大型商场的经理,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3个月前,他的右肩出现了疼痛,只要一做绕肩活动就会疼痛,而且疼痛越来越厉害,已经影响到睡眠。家人劝他去医院看看,可王先生觉得这点疼痛不算什么,没有必要去医院看,休息几天就行。
可过了1个月,王先生右肩的疼痛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了,甚至影响了工作。在家人的建议下,王先生来到医院就诊。
经过检查,医生告诉王先生,他的疼痛是来自于肩关节周围炎。
这种疾病一般出现在45~55岁的人群中,俗称“五十肩”。该病刚开始的表现是肩部疼痛,晚上较为明显;之后,夜间疼痛会逐步变为全天疼痛;再往后发展,肩关节疼痛会逐步改善,但肩关节僵硬逐步加重。这个过程会持续4~12个月,之后是最多可达2年的缓解期,有部分患者能完全恢复,但也有患者会出现持续数年的肩部疼痛及僵硬,以及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周围炎虽然是一个良性疾病,但也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影响。
王先生现在需要尽快进行疼痛治疗和康复锻炼治疗,避免出现肩部疼痛的慢性迁延改变、继发性的僵硬和活动受限等。
听了医生的介绍,王先生明白“疼痛不是病,能忍则忍”的做法是错误的:身体都已经发出了求助信号,自己却置之不理,导致生活质量和工作都受到了影响,应该早诊断、早治疗。
有些疼痛,其实是机体发出的预警
看了上面王先生的故事,大家应该会重视疼痛了,但也要注意别陷入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出现疼痛后,不重视诊断,而是单纯镇痛。
我们再来看看张女士的故事。张女士今年30岁,是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张女士经常熬夜、加班。最近,她出现左侧头痛,还伴有面部针刺样的疼痛。她查阅资料后,认为自己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就购买了去痛片服用。服药后,她发现头痛明显缓解,能正常工作。此后,她买了大量去痛片放在手提包里,只要出现头痛,马上服药。
刚开始,这个方法确实能控制住头痛,可是随着服用次数的增加,她控制头痛发作所需要的药量,从一次1片逐步增加到一次6片。家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劝她早点去医院看看,可张女士觉得就是个头痛,既然能用去痛片控制住,那就没事的。
最近,张女士发现自己走路开始跌跌撞撞的,视野范围也明显缩小,家人不顾张女士的拒绝,坚持带她到医院检查,结果出来是:颅内肿瘤,并已压迫到视神经。鉴于她的病情严重,且有失明的风险,所以她很快被安排住院。
医生告诉张女士,一开始出现头痛时,那是大脑被肿瘤挤压后发出的预警信号。如果她那时能尽快检查,就能早期发现颅内的问题。去痛片是一种复方药物,含有多种类型的镇痛药物,可以临时镇痛,但不能长期使用,避免掩盖身体的症状,导致病情延误。
机体受到伤害后,会用疼痛的形式发出预警信号,大家接收到这个信号后,一定要重视它,尽早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出现这些痛,要尽早去疼痛科就诊
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第十一版修订本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此次修订本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慢性疼痛有了疾病编码。在ICD-11中,慢性疼痛被分为7种类型,出现这些疼痛是需要去疼痛科就诊的。
慢性原发性疼痛:如果看到“原发性”,那就意味着病因不明,比如,慢性腰背痛(排除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明确病因的腰背痛),慢性弥散性疼痛(患者身上多处疼痛,但不知道是哪里疼),纤维肌痛以及肠道易激综合征(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为主)等。
慢性癌性痛:包括由癌症自身(原发性的或转移的肿瘤)所引起的疼痛,以及由癌症治疗(手术、化疗、放疗等)所引起的疼痛。
慢性术后痛和创伤性疼痛:手术后或者创伤后出现的慢性疼痛,比如腰椎术后疼痛、乳腺切除术后疼痛、残肢痛或者幻肢痛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如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肢体疼痛,带状疱疹患者在皮疹愈合之后遗留的后神经痛等。
慢性头痛和颌面部疼痛:颞下颌关节疼痛、三叉神经痛、颈源性头痛等。
慢性内脏疼痛:由内脏的持续性炎症,局部缺血和血栓、阻塞和肿胀、牵引和压迫等引起的疼痛,比如慢性胰腺炎或者盆腔炎引起的腹痛。
慢性骨骼肌疼痛:源于骨骼、关节、肌肉或其他相关软组织疾病所产生的持续性或复发性疼痛,比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小关节紊乱等。
很多慢性疼痛的患者,除了疼痛本身的折磨,最大的压力可能是来自于周围人的不理解。所以,重视和了解慢性疼痛,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都是十分重要并且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