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日本的“过劳死”karoshi
“过劳死”一词属于舶来品,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时期,日本人称为“karoshi”,2002年被正式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英文解释为“death from overwork”。
究竟什么是“过劳死”?
日本研究过劳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上畑铁之丞,在著作《过劳死》一书中提出,对“过劳死”的定义不单纯是医学或统计学上的概念,而是属于社会医学范畴。过劳死,通常被认为是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劳动导致疲劳蓄积,最终诱发潜在疾病的突然发作而死亡。日本人还有个词,叫过劳自杀“karōjisatsu”,是指因不堪工作压力等原因导致精神抑郁而自杀。在法学上,过劳死也有一个较被认可的定义:过劳死,是用人单位违法劳动法的规定,强制劳动者承担过量的繁重劳动,侵犯其休息权,或违法劳动法有关劳动安全与卫生的规定,而致劳动者死亡。
1、“过劳死”多见于哪些人?
过劳诱发导致死亡的潜在疾病中,以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最为常见。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直接促成“过劳死”的五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研究报道显示,长时间工作导致74.5万人在2016年死于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比2000年增加了29%。日本一项对203名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研究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曾超长时间工作。
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发生过劳死的概率要高于平常人。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过劳不仅是诱发因素,其本身可能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的功能,从而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抑郁症等疾病的出现。过度加班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过劳死”的主要人群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且呈年轻化趋势。一项对92例“过劳死”个案分析的研究显示,过劳死罹难者平均年龄为44岁,IT、医疗、媒体、科教界等行业都无一幸免,其中又以IT阶层年龄最低,仅仅为37.9岁。
2、对照一下这些“过劳死”的危险信号
需要指出的是,仅有1/3的猝死罹难者生前被确认为猝死高危者,剩余2/3的猝死者,生前无任何不适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异常表现。根据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提出的,十大危险信号,较早地出现了“啤酒肚”,脱发、斑秃、早秃,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经常头疼、胸闷、耳鸣、目眩、心悸,检查无结果,频频去洗手间
注意力越来越不容易集中、性欲、性能力下降、心算能力越来越差、睡眠质量不高(失眠、多梦、睡觉醒来不解乏等)、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黄灯”警告期:如果出现2项,不需要担心;“红灯”预报期:如果是3~6项,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危险期:如果是6项以上,发生过劳死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相较于“过劳死”的个案报道,忙碌的生活里,疲劳已经成为常态。有研究统计,在30-50岁英年早逝的人群中,超过95%的人死于因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一般来说,对于普通的疲劳感,睡一觉往往能恢复精力。但如果通过正常的休息,疲劳感仍无法缓解,这时候就需要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劳死”多数是由慢性疲劳综合征发展而来,需要我们提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