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18日讯 结束上午的门诊后,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张作峰短暂地休息了一会,便挎上诊疗箱和助理护士一起坐车赶路。今天,共有三位卧床老人需要他们上门服务,一位老人家在距离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公里的青山村,山路崎岖,来回需要两个小时;另外两位老人则分别住在黄山村和长岭村。
上午在社区“坐”门诊,下午为百姓“走”诊,这是一名家庭医生寻常而平凡的一天。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日,观海新闻记者走进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近“健康守门人”,跟随他们出诊,倾听他们的故事。
医生上门,患者省了几百元,全家都方便
当天下午2时,张作峰和助理护士抵达青山村,不需要问路,不需要导航,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81岁的刘先生家,如同回到自己的家。“张医生,又得麻烦你大老远地跑一趟。老伴,赶紧给医生们倒水。”刘先生见到推门进来的张作峰,便绽放出了笑容,几天前,他就数算着医生们该来家里了。签约家庭医生三年,刘先生及家人已经和张作峰成为好朋友。刘先生长期卧病在床,心肺功能较差,此前因前列腺疾病做了膀胱造瘘手术,每隔一个月需要更换一次导尿管。
说起签约家庭医生的好处,刘先生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换一次导尿管,需要租车去医院,车只能开到村里,儿女们得请假陪着,还需要把我从家里抬到大路上。要不然就只能打120,但是经常需要排队等待,因为他们得优先接送急症患者,来回一趟费用至少需要400元。现在好了,医生可以来我们家,只收取耗材费和十几块钱的诊疗费,最重要的是,为我们全家提供了方便。”
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关注的不仅是病,而是“人”
几分钟后,张作峰娴熟地完成了导尿管的更换工作,又和家属仔细地嘱咐了一些日常护理注意事项,谢绝了刘先生热情的挽留,便奔赴黄山村另一位村民家。一路上遇到几个签约的病人家属,他也叫不上名字,但谈起病人的基本情况,他如数家珍。
张作峰一共负责6个村12位居民的个性化服务。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其实签的是一个团队,每个医生团队由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助理护士共3人组成,全科医生提供管路护理、慢病治疗、康复等个性化服务,测血糖、量血压、初病诊断等12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则由乡医完成。团队还会将医联体内的专家引进签约病人的家里,为他们义诊。“在王哥庄社区卫生中心,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医生团队共有7个,服务辖区34个村。”他说。据悉,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为5.8万人,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为21656人,其中老年人5946人。
“有些人认为家庭医生就是私人医生、上门医生,应该24小时在线,甚至随叫随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张作峰解释说,家庭医生的意义在于长期跟踪、关注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预防、保健、医疗等服务。“这实际上也是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所在,家医签约是一种增加医患粘性、增进医患信任的工作方法。家庭医生,是个带着温度的称呼。提供有温度的医疗,让医生和患者间不再是冷冰冰的关系。我们更注重的是‘人’,而不只是人身上的‘病’。”
不仅仅提供上门服务,他们充实且忙碌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向基层医疗机构辖区内的所有居(村民)。但签约对象有限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员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截至2020年底,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921个,常住人口签约349万人,签约率37%;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216万人,签约率63%;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达到7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应签尽签。
上门服务并非全科医生每日工作的全部,门诊、发热哨点及隔离点执勤、新冠疫苗接种、乡医培训……他们每日忙碌且充实,通过他们的努力,患者不再是门诊卡上的一个个名字,也不只是健康档案上的一组组数据,而是一个个身边的朋友和长辈。“又到了樱桃成熟季,最近我们总能收到乡亲们送来的樱桃,他们知道我们不收,很多人把樱桃扔到门口,跟我们打个招呼就跑了,这其实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家庭医生不光是一名医生,还要当好一名社区工作者,真正融入社区,才能胜任‘健康守门人’的角色。”(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记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