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防冻防寒。
古装电视剧往往有这样的镜头:如果哪位嫔妃生病了,请太医把脉,太医看罢一定会说,是受了风寒。
从古至今,寒冷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每到冬天,感冒、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纷至沓来,各大医院冬天门诊量要远远高于炎热的夏季。我国有十大长寿之乡,均来自一年四季气温偏高的南方,像广西巴马、海南澄迈、湖南麻阳等。
有本书叫 《病从寒中来》,作者是日本的医学专家石原结实,书中介绍许多疾病和寒冷有关。其中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在35.5℃时,癌细胞大肆繁殖;温度在39.6℃时,癌细胞大量消失。体温下降1℃,人体免疫力就会降低30%。书中讲述,大量实例证明:体温升高,癌症、抑郁、心脏病症状都得到明显减轻,提高体温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健康。
调查显示,很多人的体温已经达不到36.5℃的正常体温,甚至幼儿的体温也在下降,体温的下降直接引发相关疾病和亚健康状态。
冬天家里常备生姜。
防五寒防什么
1月5日是小寒,在气象记录中,小寒比大寒冷,是全年最冷的节气。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后,此时脏腑的阴阳气血偏衰最为严重,寒冷的气候会使很多疾病更容易侵袭人体,比如中风、脑溢血、心肌梗塞等,要注意加强预防。
中医专家认为:小寒时节要注意“防五寒”:一防鼻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二防颈寒,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神经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三防肺寒,肺寒则无力宣发,卫气不固肌表,常出现鼻塞流涕、恶寒、咳嗽、头身痛等风寒感冒;四防腰寒,腰为“肾之府”,肾阳为“元阳”,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则变为该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阳,肾阳旺则全身之阳皆旺;五防脚寒,俗话说,寒从足下起,“寒为阴邪,下先受之”。
注意预防高发传染病
寒冷天气适宜病毒的存活和传播,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当下,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也要注意预防其他传染病。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是唯一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水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但成人一旦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疾病,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传播。腮腺炎病毒传染性强,流腮患者和呼吸道有腮腺炎病毒感染但未发病的带菌者是该病的传染源。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且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临床表现为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较轻,与感冒恰恰相反。
心脏进入脆弱时节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脑血栓等,在冬季,不仅患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老年人健康风险增加,近年来青壮年人群的心脑血管健康也受到威胁。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都是此类疾病的高发期,意味着心脏将进入更“脆弱”的时节。
天气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甚至会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冬季气温日较差大,早晚天气寒冷。实际上,早上也常被称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魔鬼时间”,这时候气温低,而晚上睡着后一夜没有进水,血液变得黏稠,低温就容易触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
同时,许多呼吸系统感染、过敏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原性心脏病更是由慢性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肺气肿等长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导致。
冬季,骨科疾病患者呈现高发的趋势,最常见的骨科疾病有骨折、关节病和颈腰痛等,而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有统计表明,老年人在冬季的骨折发生率比其他季节高出24%。
冬天天气比较寒冷,如果又湿又冷,关节受寒,局部微血管就会收缩,血液循环不畅通,就容易引发关节炎。原本就有关节炎的患者,在冬天比较难熬的,疼痛等不适的症状,会进一步加重。
小小生姜驱散寒邪
生姜是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一种食材。生姜性辛温,具有止呕,散寒,芳香健胃的作用。对于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有着无可替代的功效,更是我们平时养生保健的最佳选择。
当我们不小心偶感风寒时,可煮点白米粥,出锅时加一点生姜末,或者用生姜末或丝与红糖煮水趁热喝,出微汗即愈。
生姜泡醋是一个既经济又健康的养生方。尤其是我们老年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长寿养生菜。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体的阳气在慢慢减少,阳气充足身体才会健康,人才会长寿。因此,生姜泡醋不仅能够提升我们身体的阳气,还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衰老,促进肠胃蠕动以及排出体内毒素,尤其对于手脚冰冷的人更为适合。(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张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