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当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最新第9版《IDF全球糖尿病概览》数据,强调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0.9%!
少吃甜食还会得糖尿病吗?
糖尿病的“糖”是指能在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的食物,涉及到的种类非常广泛,包括淀粉、多糖、单糖等,例如米饭、面食、地瓜等淀粉类食物是最常见的“糖”类食物。而平时生活中,甜食里的“糖”更多是指蔗糖、蜂蜜或者甜味剂。
即使平时少吃甜食或者不吃甜食,但长期进食一些主食,如米饭、面条、馒头等淀粉类食物,甚至吃多了含糖分高的水果,都有可能发生血糖异常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
可见,并不是只有吃糖、吃甜点才会导致糖尿病,即使少吃或不吃甜食,也未必能完全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而且,糖尿病病因众多且复杂,血糖不仅会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平时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情绪波动及其他疾病干扰。
六类人易患糖尿病
空腹血糖长期在5.6mmol/L以上。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89~6.1mmol/L;如大于6.1mmol/L而小于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其实,血糖长期处在5.6mmol/L以上会损害人体微血管。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类人对血糖控制能力势必减弱,若不加以控制,大部分人若干年后血糖回达到糖尿病标准。
空腹血糖值正常,餐后血糖值异常。正常情况下,餐后1小时的血糖为6.7~9.4mmol/L,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递减,餐后3小时恢复正常,但若餐后血糖异常,甚至3小时后依然维持原样或降低过慢,意味着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加重心、肾负担。
是否有大肚子。相比于全身肥胖,内脏性肥胖的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何谓内脏性肥胖,最常见的就是“啤酒肚”、“游泳圈”的人。因此,对于减肥的人来说,减小腰围尤为关键。
餐后想睡觉。国外有研究显示,餐后容易犯困的人,意味着血糖控制能力较弱,将来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也会增加。
睡眠质量不佳。不少研究证实,睡眠时间过短或昼夜节奏紊乱的人,易出现血糖控制障碍的情况。长期睡眠不足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应激系统启动,体内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使血糖升高。
饮食方式“两高一低”。“两高一低”是指高脂、高热量、低纤维,经常吃大鱼大肉、煎炸食品及汉堡等高饱和脂肪或高反式脂肪酸食物的人,热量容易超标,更易得糖尿病;生活中常吃谷物纤维含量低的米饭、馒头、面条、面包等精制主食,易得糖尿病。
饮食降糖有五大误区
第一,不吃主食。主食是人体能量来源的必须物质,主食吃太少容易发生低血糖。长期不吃主食更是会造成营养不良、饥饿性酮症。建议糖友们每日都要进食一定量的主食,一般身材中等的成年人,每日可吃5两(生重)左右的主食,具体值应根据身高、体重、活动量等进行计算。
第二,不吃细粮。细粮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少吃,粗细搭配的来吃。长期大量吃粗粮也会造成弊端,比如引起脂质、矿物质的代谢紊乱。
第三,不吃早餐或不吃晚餐。事实上,这样进餐不规律反而会加重血糖波动,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伤。
第四,不甜就多吃。没有甜味不代表含糖量低,很多主食吃起来平淡,但却富含淀粉,进食后经过消化吸收其实就是糖。所以糖友们不可单凭甜味来判断含糖量,也不要盲目相信无糖食品,但可以通过血糖监测来评估。
第五,主食吃多了,加药来弥补。药物控制血糖是建立在合理营养饮食基础上的,如果因为没控制饮食而擅自加减药量,这个度比较难把控,也容易使药物治疗失去疗效。糖尿病患者应合理安排每餐的主食量。
另外,饭不要煮得太软烂,越是软烂的饭越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血糖。还有,吃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吃得越慢升糖越慢。
两招预防糖尿病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不仅仅是控制主食的多少,关键要限制每天进食的总热量。白糖、冰糖、红糖、蜂蜜、果酱、各种甜点、巧克力、冰淇淋、含糖饮料的摄入,所含热量较高,吸收后会明显升高血糖。水果中所含糖分大都为果糖,比蔗糖甜度高,但吸收不如葡萄糖快,升高血糖作用相对较缓慢。
合理规律运动。运动对防治糖尿病效果显著,尤其是能大量消耗肌糖原的运动方式,不过,有严重并发症患者就不建议运动了。血糖相对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建议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来源:央广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