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而发生的呼吸道传染病。一名结核病患者咳嗽,一年中平均可传染10-15人,该病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近年来,尽管我国不断加大对结核病的防控力度,但结核病疫情仍十分严峻。
你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吗
免疫力较低的人接触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时,更易感染结核菌。这些人包括:老人、儿童、流动人口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如HIV感染者、糖尿病人、肿瘤病人、长期大量皮质激素服用者等,也包括长期劳累、熬夜、盲目减肥等青壮年,都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15-35岁是肺结核的高发年龄段。
传播力度超乎你的想象
每个人都有感染结核病的可能,肺结核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这是它最主要传播方式。含结核菌的痰液,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方式经鼻腔和口腔喷出体外,在空气中形成气雾(或称为飞沫),较大的飞沫很快落在地面,而较小的飞沫很快蒸发成为含有结核菌的“微滴核”,并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如果空气不流通,含菌的微滴核被健康人吸入肺泡,就可能引起感染。所以不要随地吐痰,不要近距离讲话。
感冒了?当心是结核病
感冒或支气管炎一般是急性起病,常伴诱因,比如受凉、劳累或接触患病人群被传染。病程相对较短,对症治疗后症状即可逐渐缓解。对于咳嗽咳痰时间超过2周的患者,应注意排除有无肺结核的可能,尤其是伴午后低热,盗汗,痰中带血,乏力,消瘦,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表现者,应及时就诊,尽早进行胸片检查,必要时行肺CT检查,并行24小时痰找抗酸杆菌检测,还可以通过支气管镜检查进行肺泡灌洗、活检及或核酸检测,协助诊断肺结核。
预防结核病刻不容缓
1、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的源头
早期发现病人,尤其是菌阳性者,及时给予足量足疗程联合抗结核治疗是
现代防痨工作的中心环节。
2、切断传染途径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咳嗽、喷嚏、大笑、大声说话等),因此禁止随地吐痰。对菌阳性病人的痰、日用品,以及周围的东西要加以消毒和适当处理,室内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被褥在列日下暴晒;平时应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清洁,勤洗澡、勤换衣。
3、保护易感人群
婴幼儿细胞免疫系统不完善,老年人、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慢性疾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都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
结核病误区大揭秘
误区一:结核病不多见了
目前,在我国肺结核仍然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结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误区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就是结核病
结核菌素试验(PPD皮试)主要用于结核菌感染的辅助诊断。许多人错误地认为,PPD皮试阳性就是患了结核病。实际上,下列4种情况均可出现PPD皮试阳性:①曾经感染过结核菌但未发病;②曾经患过结核病;③接种过卡介苗;④目前正在患结核病。具体是哪种情况,需由专业医生仔细辨别。
误区三:结核病患者都必须住院隔离治疗
这种观点比较片面。一般是结核病患者具有传染性时需要隔离治疗。由于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故只有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才具有传染性,即使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2—4周后,痰内结核菌迅速减少,细菌的活力也会减弱,对周围人群也基本没有传染性。
误区四:结核病都有传染性
结核病是由结核菌侵入人体所致,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可以发生结核病,如肺、骨、淋巴结、肾等。由于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故只有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才具有传染性,肺外结核病(如骨结核、淋巴结核)患者并没有传染性。
误区五:咳嗽就是感冒或慢性支气管炎
大多数患者一旦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就习惯性地认为,是感冒或气管炎等,如果出现咳嗽、咳痰症状且症状持续超过2周,建议做胸部X线检查,对可以肺结核患者应进行痰液检查,以排除肺结核。
误区六:服药后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结核菌是相当顽固的,结核病患者应坚持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一般为6—9个月,以达到治愈和减少复发的目的。结核病专科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病症、痰结核菌检查、放射学检查等结果决定是否停药,结核病患者切莫自行停药。
误区七:结核病康复不会再得病
结核病患者经正规治疗后病情稳定,遵医嘱可停药。不过,其体内的结核菌并没有被完全消灭,仍可能有极少量所谓的休眠菌或持存菌。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这些细菌就会慢慢生长繁殖,当菌量增多到一定数量后,结核病就会复发。因此,结核病人康复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锻炼身体,避免受凉,才是防止结核病复发的关键。
误区八:肺结核会遗传
有人认为,家里有人得了肺结核,会遗传给下一代。肺结核患者家庭,有三世同堂的情况,其实是成人传染了给年幼的孩子,孩子成为结核病感染者后因免疫力低下而发病,而被误以为是“遗传”。
本期受访专家
韩秀迪
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韩主任提醒大家:目前在国内肺结核还是比较高发的,在呼吸科几乎每月都会有继发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初次诊断。对于临床怀疑肺结核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并进行正规治疗可以痊愈。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也不必恐慌,增强个人免疫力,保证良好睡眠和营养,注意通风和个人防护,必要时可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