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放疗次数为何因人而异?揭秘剂量背后的“定制逻辑”

2025-09-11 17:01 来源:青岛市中医医院(青岛市海慈医院)
分享到:

接受放疗的肿瘤患者常有困惑:“同是放疗,有人10次就结束,我为什么要30次?”甚至有人提出:“能不能每天多照两次,早点完事?”其实,放疗的次数和剂量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医生根据多重因素设计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肿瘤“位置”决定剂量“上限”

青岛市海慈中医医疗集团肿瘤放疗科主任刘鹏介绍,肿瘤长在哪里,直接影响放疗的“力度”。如果肿瘤紧邻脑干、脊髓、眼球晶体等“要害部位”,医生会把保护正常器官放在首位。这些器官对放射线极其敏感,过量照射可能导致瘫痪、失明等不可逆损伤。因此,这类患者的放疗次数会相应减少,剂量也会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相反,若肿瘤位于四肢、胸壁等“容错空间”较大的部位,且没有侵犯重要血管或神经,医生可能会适当增加放疗次数,通过累积剂量彻底清除癌细胞。比如皮肤癌患者,由于肿瘤位置表浅,周围多为肌肉和脂肪组织,往往能耐受更高剂量的分次治疗。

治疗“目标”决定疗程“长短”

放疗的最终目的不同,疗程设计也会大相径庭。

1.根治性放疗:针对早期肿瘤,目标是“斩草除根”。这类治疗需要足够高的剂量才能彻底杀灭癌细胞,因此次数较多,通常需要25-35次,整个疗程持续5-7周。比如鼻咽癌,由于对放疗敏感,根治性放疗是首选方案,足够的疗程才能降低复发风险。

2.姑息性放疗:多用于晚期肿瘤患者,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比如骨转移引起的剧痛、肺癌导致的气道梗阻等。此时不必追求“根治剂量”,通常只需根治量的一半到三分之二,次数也大幅减少,5-10次即可达到减轻痛苦的效果。

3.辅助性放疗:常配合手术或化疗进行,比如乳腺癌术后放疗,用于清除手术残留的微小病灶。这类治疗的次数和剂量会根据手术范围、肿瘤分期等因素调整,一般比根治性放疗少。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姑息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医生可能会调整方案,向根治性方向努力;反之,若根治性治疗中患者身体不耐受,也可能转为姑息治疗以保障生活质量。

身体“底子”决定治疗“强度”

1.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医生必须考量的“变量”。年轻、体质好、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体修复能力强,能更好地耐受放疗带来的副作用,医生可能会采用“密集型”方案,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更多剂量。

2.对于高龄、体质虚弱或合并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医生会选择更“温和”的节奏。可能减少单次剂量,或增加治疗间隔,让身体有足够时间修复正常组织损伤。比如一位80岁的肺癌患者,即使肿瘤位置允许高剂量放疗,医生也可能适当减少次数,避免治疗对身体造成过度打击。

为何不能“加速”治疗?

很多患者希望“多照几次快点结束”,但这种想法并不科学。目前主流的放疗安排是“每日1次,每周5次,周末休息”,这是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合理节奏。放射线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周围正常细胞,周末的休息能让正常组织得以修复。如果一天内多次照射,会使正常细胞来不及恢复,反而加重副作用(如皮肤溃烂、黏膜损伤等),得不偿失。

总之,放疗的每一次照射、每一份剂量,都是医生综合肿瘤特点、治疗目标和患者身体条件后的“精准计算”。没有绝对的“次数多少”,只有适合个体的“最优方案”。如果对自己的疗程有疑问,不妨和主治医生详细沟通,了解背后的逻辑,才能更安心地配合治疗。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