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讯8月18日讯(记者 郭泽林)走进青岛市海慈中医医疗集团西院区(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针推康复二科的诊室,安康指间的银针正以精准的角度刺入患者的穴位。这一刻,针尖凝聚的是千年中医智慧,更是安康十六年如一日地专注与热忱。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安康谈及从医初心时,眼中闪烁着热忱的光芒。这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引领他走进全国中医药领域唯一的“211工程”学府——北京中医药大学。他选择针灸推拿这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牌专业,在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中,系统构建起中西医理论基础与临床技能的双重根基。“这段学习经历赋予我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受益终生的治学态度。”
针行奇效,岐黄针唤醒“冻结”的面容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安康在治疗颈肩腰腿痛、面瘫、中风后遗症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擅长将传统针灸精髓与现代医学结合,岐黄针疗法成为其手中的“利器”。安康指出,针灸通过刺激经络,激发人体自愈潜能,具有安全、双向调节、不良反应极低的突出优势。例如,面瘫采用针灸治疗,其治愈率可达90%以上;对于中风患者,针灸越早介入,越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显著减少后遗症;而对于常见的颈肩腰腿痛,针灸往往是立竿见影的保守治疗首选。
最令安康难忘的,是一位被亨特氏面瘫困在“面具”里的女患者。“患者因耳部带状疱疹引发面瘫,历经外院半年针灸、电针、中药轮番治疗,病情毫无起色——右侧额纹彻底消失,眉毛僵如石雕,鼓腮漏气、刷牙溅水、吃饭塞食成了日常;最刺痛的是严重口角歪斜让她连手机人脸识别都无法通过,社交生活几近停摆。患者几乎绝望,只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试试。”安康坦言。
对于这种顽固性面瘫后遗症患者,根据以往的经验几乎没有太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小。面对这道医学难题,安康深知挑战之巨,但他没有放弃,经深入沟通后,决定以岐黄针破局。然而,岐黄针创造了奇迹:治疗两次眉毛能动;4次出现额纹、口角歪斜明显好转;6次鼓腮不再漏气;20次治疗后所有面肌功能奇迹般恢复,完全看不出曾患面瘫。这个意想不到的疗效,不仅让患者喜极而泣,也让安康充满了成就感,更坚定了他在疑难领域探索的决心。
仁心所系,以温度点亮康复信念
面对被病痛缠绕、身心俱疲的患者,安康深知,精湛的针灸技艺固然是祛病的关键,但疗愈的过程更需要注入人性的温度与关怀。他笃信:“医者仁心,首要在于‘共情’。”因此,在每一次诊疗的起点,他总是将“换位思考”置于首位——设身处地体会患者的痛苦与焦虑,用真诚的目光、耐心地倾听和温暖的话语,让患者从踏入诊室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安全感。这份始于尊重的真诚关怀,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在安康看来,消除恐惧和无助感,最有力的武器是“知情”。他始终将清晰、详尽地沟通视为治疗不可或缺的环节。无论是复杂的病情解析、针灸作用的原理、治疗方案的制定,还是对预后情况的客观评估,他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娓娓道来,确保他们对自己的状况和治疗路径有充分、准确地了解。
安康相信:“当患者拨开心头疑云,明明白白地知晓‘发生了什么’以及‘将要怎么做’,那份基于理解的信任感才会油然而生,进而转化为坚定的康复信念。这份由内而生的信心,本身就是一剂强大的‘无形良药’,能极大地激发患者的内在康复潜能,与医者的针药之力形成共振,共同推动康复的进程。”
传承薪火,让岐黄之术惠泽四方
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王国才教授与刘立安教授的经历,为安康的医者生涯烙下深刻的学术印记。谈到老师,安康言语间满是敬畏,这份厚重的师承,不仅赋予他岐黄针法的精髓,更铸就了“传承即使命”的信念。
作为青岛市针灸学会岐黄针疗法专委会的副主任委员,安康积极推动这一特色疗法的传承,通过学术会议、继续教育项目,系统讲授岐黄针疗法的作用机制、手法精髓与辨证选穴要点,并用大量成功案例增强同行的应用信心。同时,他将岐黄针疗法深度融入临床带教,让实习医生和基层进修医师掌握这门技术,期望未来能有更多医生运用岐黄针造福患者。
当问及行医动力,安康的回答质朴而深刻:“见证中风患者重新站立;面瘫患者绽放笑容……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在他心中,“医者仁心”的当代诠释是医术与仁爱的完美交融——既要手持银针祛除沉疴,更要以仁爱之心抚慰心灵,帮助患者重拾生命的光亮。他用针尖上的匠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不断书写着守护健康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