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泌尿外科专家呼吁:将前列腺癌筛查加入到老年男性查体标准项目

2025-07-27 19:51 来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分享到:

为持续推动我国前列腺癌的规范化管理,助力提升患者的整体生存率与生活质量,2025年7月25日,前列腺癌疾病防治与治疗进展交流会在青岛成功举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病区主任杨学成教授从临床防控实践出发,探讨前列腺癌的流行趋势、诊疗革新与前沿探索。

高发隐匿并存,早筛意识亟待加强

前列腺癌已成为威胁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发布的数据,我国前列腺癌年新发病例约13.4万例,死亡人数约为4.75万例,在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列第六和第七,症状轻微、进展隐匿是前列腺癌最显著的临床特征,许多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阶段,治疗难度随之增加。

针对这一现状,杨学成教授指出,“通过多样化前列腺癌专题讲座、媒体宣传、加强对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前列腺癌知识培训等手段可以提升公众对于前列腺癌的认知。”同时,杨教授呼吁将前列腺癌筛查加入到老年男性查体标准项目。“50岁以上男性,特别是有直系亲属患病史者,建议每年定期进行PSA检测,并结合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进行风险筛查。这些方法能够在肿瘤早期阶段提示异常,有助于在症状尚未显现时及时介入”。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这些原因恐为致病因素

很多病人家属都有疑问,为什么我的家人会得前列腺癌?杨教授解释道,前列腺癌和其他肿瘤一样,目前科学还没有找到明确的发病原因,但发现很多因素,基本上和前列腺癌相关。

首先,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的AR通路,是最重要的通路。曾有知名泌尿外科专家对中国最后仅存的三十几位太监做了随访,发现无一个人患前列腺癌。因他们的睾丸被切除,没有了雄激素,雄激素不能和受体结合,就无法激活一些基因。在前列腺癌细胞当中,前列腺癌AR受体通路属于异常的激活状态,即便在去势治疗降低雄激素水平以后,还有很多的癌细胞能够通过 AR 信号维持其生长,发展成为去势抵抗的前列腺癌。这也是为什么早期治疗前列腺癌没有很好的药物,患病后医生会切除患者睾丸作为主要治疗方式的原因。第二是研究发现,部分前列腺癌有遗传倾向,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也有可能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生。

治疗模式不断演进

目前前列腺癌的筛查路径主要依赖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直肠指诊和mpMRI的联合评估,确诊需通过组织活检。治疗方案制定时,不仅需考虑肿瘤分期、病理特征,还需结合患者全身状况及长期依从性,科学制定个体化路径。杨教授介绍,在根治性手术、放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等传统手段基础上,靶向雄激素受体(AR)通路的第二代AR抑制剂,正逐步成为晚期治疗的核心支柱。

二代AR抑制剂药物带来长效生存可能

近年来,第二代AR抑制剂,已成为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一线治疗的重要选择。这类药物在实现强效控制的同时,安全性较好,治疗持续率较高,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率相对较低,适合长期依从性管理。杨教授指出,对于部分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患者,这类药物也提供了延缓进展的治疗机会,是维持生活质量与延长生存的重要工具。

面向未来,前列腺癌的研究与治疗方向将更加聚焦“精准与融合”。在遗传检测和生物标志物的指导下,AR抑制剂与PARP抑制剂等药物的联合策略正在成为新趋势,可进一步延缓疾病耐药的出现。

未来,期待在多方力量共同的努力下,推动疾病防控理念不断在公众层面的普及与落地,助力更多人群走在“早发现、早治疗”的预防道路上,为患者带来切实益处。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下一篇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