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身零件啊,好好修修还能用!”80岁的周大爷(化名)在出院时笑着说。
晴天霹雳:高龄遭遇“血癌”
周大爷退休后一直坚持晨练,是小区里有名的“运动达人”。然而,岁月不饶人,4年前他被诊断为“冠心病”,老人自觉症状缓解就常自行停药。去年底一次感冒后,周大爷咳嗽、胸闷症状持续加重,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白细胞偏低、中度贫血。治疗后,咳嗽胸闷也并未随感冒痊愈而消失,活动后心慌更是不断加重。
由于贫血症状一直未见好转。今年2月,在家人的坚持下,周大爷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走进了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副院长、血液中心主任江倩教授的诊室。
骨髓穿刺、骨髓活检等一系列检查结果很快出来——老人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这个消息对周大爷和家人来说如同晴天霹雳。“老爷子这么大年纪了,咋得了个‘绝症’?”
察觉到患者及家属的恐惧,江倩教授坦诚地分析了病情及后续治疗,为患者点燃希望:AML虽起病急骤,但通过精准检测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突变,可以划分危险层级。即便高龄,也有方案能有效控制病情。规范治疗下,很多患者病情甚至可以达到深度缓解。
“现在的医疗技术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我们有很多办法一起往前走。”江倩教授的话语中透出的坚定,让老人眼中的光重新燃起来。
房颤早搏:治疗路上的“拦路虎”
确诊只是第一步,在开始治疗前,必须进行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目的是最大程度保障治疗安全。然而,这次评估却发现了另一个重大隐患:周大爷存在心房颤动和频发室性早搏。
危险!
心脏问题是治疗白血病的巨大障碍。AML治疗特别是进入骨髓抑制期后,患者血象会非常低,免疫力差,身体处于脆弱状态。这时心脏如果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比如室速、室颤,或者心功能恶化,风险极高,很可能直接危及生命。
多学科联手闯过手术关
多学科会诊随即启动,青岛医院心内科团队迅速响应,仔细评估后,认为植入心脏起搏器是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保障后续治疗安全的解决方案。
然而,给一位80多岁、刚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龄患者做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风险不言而喻。
接连的坏消息让周大爷备受打击,他情绪低落,反复念叨:“80多岁了,够本了,不治了。”但每次查房时,细心的医护人员总能从老人眼中读出那份对生命的渴望和期盼。
面对这些挑战,多学科诊疗团队没有退缩。
血液科团队
紧密监测周大爷的血象和凝血功能,积极调整,为手术创造尽可能安全的条件。加强对周大爷的心理疏导,不断鼓励他,增强患者信心。
心内科团队
制定了详尽的手术预案和应急预案,选择了创伤相对较小的起搏器植入路径,力求手术时间最短、效率最高。
麻醉手术中心团队
精细调控麻醉深度以减轻心脏负担,全程守护呼吸循环功能,为起搏器植入手术安全保驾护航。
在充分准备后,手术顺利完成,周大爷平稳度过了感染、出血等高风险期,各项指标稳定后,顺利转回血液科病房。
这场由血液科、心内科等多学科联手打赢的关键一仗,为后续的抗白血病治疗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精细调整顺利出院
回到血液科,医护团队开始按计划进行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去甲基化药物的治疗。
然而,治疗并非一帆风顺。
在使用第一次分子靶向药物后,周大爷出现了明显的喘憋、心慌症状,检查发现心功能BNP指标升高,这提示患者出现了心力衰竭。
江倩教授在查房时仔细分析了病情,心脏起搏器解决了心律问题,但老人家心脏本身的功能在手术和疾病双重影响下还没有完全恢复。这次出现的症状,很可能是心脏对靶向药物暂时不耐受的信号。
安全第一,先暂停靶向药,单用去甲基化药物。
基于患者个体情况、及时而果断的调整使得效果立竿见影。周大爷的心衰症状逐渐缓解,心功能指标也恢复了正常。治疗方案调整后,后续治疗变得顺利。
在完成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关键的复查时刻到来。骨髓穿刺结果令人振奋:
骨髓形态学检查显示AML达到完全缓解,更灵敏的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也转为阴性。治疗取得了深层次的成效。周大爷的血红蛋白水平也从入院时危险的低值(60g/L左右)稳步上升至90g/L,贫血症状显著改善,体力也随之恢复。
身体的积极反馈给了老人莫大的信心。6月初,周大爷顺利完成了第三疗程的治疗,状态良好,已经顺利出院。
周大爷的成功救治,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国家队”优质医疗资源深度下沉青岛的生动例证。作为国内血液病领域的顶尖团队,这支“国家队”不仅带来了国际前沿的诊疗理念,更将成熟高效的血液疾病多学科协作模式在青岛落地生根。
面对像周大爷这样同时患有危及生命的血液肿瘤和严重心脏基础疾病的高龄复杂患者,“国家队”的技术实力、多学科协作能力和人文关怀,往往就是患者生命得以延续的希望所在。周大爷的故事,正是这份希望照进现实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