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保护“少年的你”,对学生欺凌说“不”

2023-04-19 06:15 来源:青岛新闻网健康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4月19日讯(记者 郭泽林)前段时间,一13岁女孩被多次欺凌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再次让“学生欺凌”一词闯入大众视野。欺凌事件通常会造成孩子在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创伤,孩子遭受欺凌会释放哪些信号?家长应如何安抚孩子受伤的心灵?青岛新闻网邀请到青岛第五十九中学一级教师于明东解答家长们的疑惑。

家长要注意区别欺凌与正常打闹

很多时候,有些家长觉得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怎么能上升到“欺凌”的程度?于明东告诉记者,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欺凌还是玩笑,是伤害还是打闹,边界并没有那么清晰,有的时候过分地打闹也会转变成欺凌。要区别欺凌和正常的嬉戏打闹,必须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关注当事人的心理感受。

一般情况下,学生欺凌是一方以另一方为戏弄、欺凌的对象,是恶意的、恃强凌弱的,是一种偏见、歧视、偏见、取乐,造成了被欺凌者的身心伤害。打闹嬉戏是互相之间的打闹、游戏和调侃,是非恶意的,是互相娱乐、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无伤害地和平相处。所以,对于家长而言,要判断嬉戏打闹和欺凌,既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冷漠忽视,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注意!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可能遭受了欺凌

1、突然改变上学方式

有些欺凌会发生在孩子上下学的路上,如果孩子毫无缘由地改变自己的上学习惯,或者害怕独自去上学,可能是有人正在欺凌他。

2、突然厌学

孩子被欺凌后,如果没有应对的方法,很可能出于自保而选择逃避,常见的方式就是拒绝上学,或者装病不上学以回避欺凌者。

3、学习成绩突然下滑

一些平时成绩稳定的孩子,突然成绩下滑,家长一定要深入了解原因,而不是一味批评孩子,有不少被欺凌的孩子会陷入恐慌、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4、突然拒绝与外界交流

社交回避是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发生的事情,虽然不一定说明孩子正在遭受欺凌,但如果孩子突然变得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放学就回家闷在房间里,家长就要高度怀疑孩子是不是遇到了欺凌事件。

5、突然出现睡眠或进食问题

被欺凌的孩子,因为不良情绪的积累,很容易出现睡眠问题或者进食障碍问题。如果孩子经常失眠或者因为噩梦而惊醒,往往提示严重的焦虑或其他不良情绪。

6、不明原因的物品损失或身体伤害

受到欺凌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物品丢失、损坏,或者说不清的身体淤青、伤口等,这些也是识别孩子被欺凌的标志,甚至有的被欺凌的孩子还可能出现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

孩子被欺凌,家长这样做:零容忍,共进退!

于明东指出,当孩子被欺凌并发出求助信息时,在处理和应对上,家长要秉持两大原则:零容忍,共进退。所谓“零容忍”是要重视孩子欺凌,哪怕孩子只是发出了一点点的求助信号,家长也要高度警惕。在孩子最初遭受欺凌的时候,就想办法解决,可以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可能会隐瞒被欺凌的事实,轻易不会向父母求助,一旦孩子开始求助,就说明孩子已经遇到很大的困难了,家长就要更加重视。所谓“共进退”是家长要作为孩子的坚强后盾,提供陪伴和支持。

1、仔细观察,关注情绪,引导孩子说出自己所遭遇的状况;

2、做出承诺,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力量;

3、联系老师和学校进行处理:详细地反映情况、协同学校工作;

4、教给孩子应对欺凌的正确方法,不要害怕,敢于表达,寻求帮助,勇于反抗;

5、其他长期应对策略:培养孩子自信心、提高孩子自尊心、督促孩子增强体魄……

校园内外,学生之间的欺凌对任何一个时期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无情地摧残,带来难以治愈的心理、精神创伤,对孩子的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造成无法磨灭的影响和伤害。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好“少年的你”,对学生欺凌说“不”,希望每一个孩子的童年和青春都能被温柔对待。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