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主题是“人工智能辅助帕金森病的管理”,让我们把目光聚焦这一疾病,让更多人了解帕金森病,关注患者群体,探索人工智能如何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约为1.7%,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据统计,全球约有1000万帕金森病患者,我国患者人数超过300万,这一数字预计还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上升。
帕金森病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然而,很多人对帕金森病的了解并不多,并且容易忽视早期预警信号,延误治疗。
那么,早期预警信号有哪些呢?
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是帕金森但又不太确定,试着自己回答以下几个小问题:
1.从椅子上起立有困难吗?
2.写的字和以前相比是不是变小了?
3.说话音量和以前比有没有明显降低?
4.面部表情是不是没有以前那么丰富?
5.脚有时突然像粘在地上一样抬不起来?
6.胳膊或者腿颤抖吗?
7.走路时是不是脚拖着地走小步?
8.走路容易跌倒吗?
9.自己系扣子困难吗?
若有3个肯定回答,那需要引起警惕,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就医。
帕金森病的常见表现
运动症状:
1.动作迟缓:运动启动时困难、动作执行困难是患者最常见和较特殊的表现,早期以肢体远端受累。患者多表现出自主动作变慢、幅度变小、重复动作易疲劳、不能同时做多个动作,有时活动过程中突然僵住;也可常常出现不能系鞋带、行走时手臂摆动减少、写字缩小等活动症状;面部可具有表情僵硬的“面具脸”、口角流涎、语声单调等。
2.静止性震颤:多数患者为首发症状,4~6Hz(频率的基本单位),多为不对称性,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中可完全消失。
3.肌强直:初期患者患肢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或紧张的感觉,出现动作困难。对侧肢体的自主运动可诱导出肌张力的增高,“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
4.姿势步态障碍:慌张步态,患者站立不稳,肢体反射减弱,容易向前或向后倒,下肢拖曳,后步伐逐步变小变慢,有时步行中全身僵硬,有时迈步后以小步快走不能及时止步。
非运动症状:
1.精神症状:抑郁、焦虑,认知障碍,幻觉,淡漠,睡眠障碍。
2.自主神经症状: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多汗,性功能障碍,排尿障碍,流涎。
3.感觉障碍:麻木、疼痛、痉挛,不安腿综合征,嗅觉障碍。
帕金森病的治疗
1.帕金森患者需要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早期使用减缓疾病进展的药物,可对减慢疾病的进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2.个体化治疗,根据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本身生活状态及需求等制定治疗方案。
3.不可随意停药和加药,特别对于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抗帕金森病药物不能随意停药和随意加量,如果确实有紧急情况或病情变化,一定要咨询专科医生进行调整用药剂量。
帕金森病人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
1.饮食管理
低蛋白饮食:为避免影响左旋多巴类药物吸收效果,需采用低蛋白饮食,且以优质蛋白为主,尽量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
多吃蔬菜水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既能缓解帕金森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大便干结情况,又能补充维生素。
足量饮水:建议每天摄入6-8杯水,总量在2-3升,帮助促进新陈代谢。
2.坚持运动
坚持运动个性化和针对性原则。训练强度因人而异,每次训练30-60分钟为宜,每天1-2次,每周5次以上。年老体弱患者一般每次运动长度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
3.安全护理
日常生活尽量穿不用系鞋带的布鞋,切忌穿拖鞋,以防行走时被绊倒;远离农药、重金属及有机溶剂等具有神经毒性的有害物质;减少酒精摄入。
4.康复训练
生活技巧康复:自行穿衣脱衣,吃饭喝水的训练,排便排尿,洗练刷牙,家务劳动出行等。
全套锻炼方式:广播体操、健身操、广场舞、太极拳、八段锦等。
传统的帕金森病诊疗面临诸多挑战。诊断依赖医生经验和患者描述,缺乏客观量化指标,早期易误诊、漏诊;治疗方案难以完全个性化,药物治疗还存在疗效减退、副作用多等问题。
如今,人工智能为帕金森病管理带来了转机。诊断时,借助可穿戴设备、摄像头等收集患者运动数据,经AI分析,能精准判断病情,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比如分析患者手部震颤频率、幅度,步态的步幅、步速等,生成详细评估报告。治疗阶段,AI能依据患者个体情况,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用药建议,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减少副作用。对于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的患者,AI还能实时监测并自动调整刺激参数,提升手术效果。另外,AI驱动的康复训练系统,能为患者定制专属康复计划,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患者在家就能科学锻炼,还能实时反馈训练效果,提高患者康复积极性和依从性。
青岛市海慈中医医疗集团神经内科中心采用中西医并重的综合诊疗方案,根据帕金森病的分型、分期与分级,根据症状主要类型、年龄、生活工作需求、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采用药物、康复、中医特色技术等中西医并用的个体化方案治疗帕金森病。中心也会结合AI建议教患者一些帕金森康复动作,来增强运动协调性。中医技术包括中药应用汤剂改善各类口干、咽部不适、便秘、焦虑等并发症;并应用穴位埋线刺激、针灸、圆针松解术等操作,来改善帕金森病合并肢体疼痛、麻木、头昏沉、颈肩酸痛不适等合并症。
科技的进步永不止步,相信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帕金森病的管理将迈向新高度。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爱与科技为帕金森病患者照亮前行道路,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与尊严,共同期待攻克帕金森病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专家团队
苗丹
主任医师
集团神经内科中心主任、神经内四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兼任山东省医学会康复医学委员、青岛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获评青岛市第二届优秀青年医学专家等荣誉称号。科研方面先后作为主要项目成员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擅长:痴呆和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工作,诊治神经系统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病例临床经验丰富,多次参与抢救急性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危象,危重格林巴利综合症、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系统危重病人,多次参与大型疑难病例讨论以及会诊。
坐诊时间和地点:
周四上午(专家门诊、记忆门诊)
周四下午(知名专家门诊)
郭瑞友
主任医师
集团高级生命支持治疗中心副主任,西院区、北院区神经内科学科负责人兼首席专家,平度院区脑病中心主任兼神经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市知名专家。荣获青岛好医生、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兼任青岛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脑血管疾病、癫痫病、帕金森病、神经炎症性疾病、心理障碍等的诊治。
坐诊时间和地点:
周三全天(本部)
周六上午(北院区)
李彬
主任医师
集团神经内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内三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医学硕士。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头痛学组委员、山东省卒中学会中医分会常委,山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委。
擅长: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治头晕、头痛、失眠等症,对于脑血管病、帕金森、痴呆等变性疾病的诊治有着较多的诊治经验。
坐诊时间和地点:
周四上午、周五下午、周六上午(本部)
周二下午(知名专家门诊)
于永鹏
主任医师
集团神经内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青岛大学临床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市级医疗卫生优秀骨干人才,青岛市预防医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兼任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眩晕/前庭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头痛与感觉障碍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学组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头痛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其他省市级课题6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
擅长:中西医技术并用治疗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帕金森病、震颤、运动障碍、面肌及眼睑痉挛、神经痛及肢体麻木无力等疾病。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神经系统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病例的临床经验。熟练运用针刺蝶腭神经节、针灸、圆针刀、肉毒毒素注射等特色技术。多次参与抢救急性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危象、危重吉兰巴雷综合征、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系统危重患者。对于脑深部电刺激术前评估及术后程控亦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坐诊时间和地点:
周一上午、周四下午、周六上午、周日上午(本部)
周三下午(知名专家门诊)
侯荣耀
主任医师
集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感染学组委员、青岛市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项,发表核心期刊及SCI收录学术论文10余篇。
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神经变性疾病、运动障碍疾病、癫痫、头痛、周围神经病、失眠等疾病的诊治。
坐诊时间和地点:
周三、周六上午(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