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青岛眼科医院眼底病科创新治疗方式 精准“攻破”难治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2024-04-13 21:48 作者:李海凤 来源:青岛新闻网健康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4月14日讯(记者 李海凤)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作为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乃至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和生存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抗VEGF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临床研究表明,约有30%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对抗VEGF治疗应答不完全或初始应答良好而晚期应答不佳,这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令无数眼科医生头疼的存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北部院区眼底病科副主任马修彬,创新性运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难治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帮助众多患者重获清晰视野,拥抱多彩世界。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一次解决患者多重困扰

马修彬告诉记者,针对难治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单纯继续增加抗VEGF次数来缓解病症显然作用有限,同时面临着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随访次数增多、患者舒适度降低等问题,进而使患者依从性变差,于治疗效果更是“雪上加霜”。

国外有少数研究发现,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可治疗难治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有效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提高患者视力,能较为长期地稳定患者视力和视功能。马修彬引入先进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之中,对已经进行过5次玻璃体腔注药术的难治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采用局部麻醉方式,使患者无痛接受手术治疗,约半小时即可完成手术,当天即可出院,术后1~2周患者即可提高视力,一般病情稳定后3~6个月复查一次,无需多次随访,一次解决患者的多重困扰。

视力从0.15到0.6,为38岁患者找回“丢失”两年的视力

马修彬曾接诊过一位黄斑囊样水肿的38岁患者,其双眼视力下降2年,辗转多家医疗机构,先后进行了7次玻璃体腔注药治疗,未取得理想效果,双眼视力仅为0.15。

马修彬回忆道,“反复的注药和随访令患者非常痛苦,强烈希望不再进行眼内注药治疗,于是我们给患者先行了左眼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10天,患者左眼视力恢复到0.4;术后3个月,其左眼视力恢复到0.6。目前,患者视力稳定,黄斑轻度水肿,未再次注药,只需3~6个月复查一次。

视力从0.15到0.6,在马修彬的帮助下,患者寻回了“丢失”两年的清晰视力,不必再承受反复注药和随访的痛苦。术后患者来复查时,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并对马修彬和青岛眼科医院表达了感谢。

这种疾病暂无法根治,日常做好预防是关键

马修彬介绍,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央没有血管的凹陷区)一个视盘直径范围内的细胞外液积聚所致的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沉积,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较为认可的理论是高血糖会激活多种信号通路,产生了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为代表的大量物质,引起细胞缺氧、炎症及氧化应激等一系列改变,使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丢失,进而发生组织缺血、血管渗漏和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导致视网膜血管中的液体、蛋白质和脂质泄漏最终导致黄斑水肿。而黄斑在精细视觉和色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视网膜成像最精细最清楚的地方,一旦出现病变,会对人眼视力产生明显影响。

“目前尚未发现根治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方法,且其可发生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任何一期。”马修彬强调,积极的血糖控制、定期的眼底检查及适当的户外运动,是预防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保护视功能最可行、做有效的办法。

马修彬,博士,副主任医师,青岛眼科医院北部院区眼底科副主任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临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卫生保健协会眼科慢病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青岛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青岛市科技专家库首批专家。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与中华医学会眼底病学组委员陈松教授。擅长视网膜脱离、糖尿病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复杂眼外伤、玻璃体积血、白内障、黄斑水肿、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眼内炎、晶状体脱位、玻璃体混浊等疾病诊治。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近20篇,其中SCI文章10篇,发明专利3项。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