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岐黄百科-本草篇丨黄芪

2021-11-01 07:05 来源:青岛卫生健康
分享到:

为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提高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推出“岐黄百科”系列中医健康科普栏目,介绍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等知识,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倡导现代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健康青岛建设。

黄芪,别名黄耆、木耆,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性味与归经】

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能】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宜忌】

表实邪盛,食积停滞,肝郁气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慎服。

关于黄芪的方剂

黄芪六一汤 《局方》

组成:黄芪(去芦,蜜炙)六两,甘草(炙)一两,上㕮咀。每二钱,水一盏,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主治: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干口燥,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

关于黄芪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来源:即墨区中医医院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