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 正文

伪科普的泛滥,是对“打工人”的二次伤害

2021-06-16 15:25 来源:人民网科普
分享到:

自从“内卷”这个网络词汇火了之后,小编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周围人表面愤愤不平地批评着“内卷”,其实背地里早就疯狂的内卷起来了!不仅是工作内卷,连饮食、运动、生活状态都在悄悄地内卷起来了……

内卷创伤后遗症是什么?当然是健康问题!前不久,第一财经日报发布了一个数据:上海白领体检异常率高达99%。也就是说,100位“打工人”中只有不到2人完全健康。透支身体换钱,似乎已成常态……

平时工作“996”,查病看病网上求。繁忙的日常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切割成碎片,相比于传统地去医院排队挂号、缴费、看病、取报告,很多人更乐意选择在网络上看病或查询相关的科普文章。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似乎泛起了一股医学科普的浪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科普类文章的写作和推广中。但是,这种全民参与式的科普创作水平严重参差不齐,大量伪科普式的文章被社交平台不辨真伪地进行病毒式传播。这些所谓“科学研究表明”文章,开头都“科普范儿”,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

在互联网上,关于“舌尖上的谣言”更是泛滥不堪。一来是食品安全问题历史欠账较多,人们的敏感神经易被触动,常常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信息不对称。近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就“塑料紫菜”“方便面是垃圾食品,吃多了致癌”“食品添加剂不能用”等流传已久、影响颇深的流言进行了辟谣。在文案结尾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还特别提到了一句“(要)加强科普宣传。”

可喜的是,随着公众对科普的需求愈发强烈,不少权威、专业的专家加入到了科普行列。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新冠疫情期间,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撰写科普文章使大众受益。在新媒体平台上,他主要宣传健康知识、传播医学正能量,这些话题有“分餐如何执行”、“五一能出去旅游吗”、“新冠疫苗研发情况”、“疫苗与寿命”等,每次“硬核”发言,在网络上都会迎来一片点赞叫好之声。

为助力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目标,众多企业也积极支持和参与健康科普行动,如GSK(葛兰素史克)携手全国60余位三甲医院专业医生,倾心打造的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橙子知道”科普内容库,为大众带来了科学权威、值得信赖的健康科普知识。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